宁德时代,彻底“杀疯”了?

宁德时代这两年的动作,说 “杀疯了” 真不算夸张 ... 不是单纯卖多电池,是直接伸手改写整个汽车行业的玩法了,这事比财报上的营收数字值得琢磨。

很多人只看到它底盘业务拿了 20 亿融资,估值超百亿,成了独角兽,但没往深了想 ... 这 20 亿背后,是宁德时代从 “卖零件” 到 “定规则” 的转变。

以前车企造新能源车,电池是宁德时代的,但底盘是自己的,主动权还在手里;

现在呢?

宁德时代把电池、电驱、线控全揉到底盘里,给出一套 “现成方案”,研发周期从 36 个月压到 18 个月,成本降 70%,你说哪个中小车企能拒绝?

宁德时代,彻底“杀疯”了?-有驾

但这拒绝不拒绝,背后藏着大的事。

有人觉得宁德时代是想当 “汽车界安卓”,但我觉得不止 ... 安卓还只是给个系统,车企能自己改 UI、加功能;

宁德时代这底盘,是连硬件接口、控制逻辑都给你定好了,相当于既给你操作系统,还把电脑主机的主板、CPU 都焊死了,车企只需要装个显示器、键盘就行。

这对缺钱缺技术的中小车企是捷径,可时间长了呢?

大家都用这套底盘,车子的差异化从哪儿来?

难道只剩外观和内饰的区别?

这对整个行业的创新,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宁德时代,彻底“杀疯”了?-有驾

再说说安全这块,120km/h 中心柱碰不起火、不爆炸,85% 的碰撞能量吸收效率,这些数据确实硬。

但反过来想,闭式 CTC 设计意味着什么?

电池要是磕了碰了,可能得整个底盘一起换,维修费用比传统方案高好几倍。

消费者买新能源车,图的是省钱、省心,要是修一次车要多花几万,这部分成本会不会最终加到车价里?

到时候,安全性能的提升和维修成本的上涨,怎么平衡?

这是宁德时代没明说,但消费者早晚要面对的问题。

宁德时代,彻底“杀疯”了?-有驾

回头看十年前,我国汽车行业还在为发动机技术卡脖子,合资品牌拿着老旧的发动机技术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呢?

宁德时代直接跳过发动机这个赛道,在底盘这个新能源汽车的 “新心脏” 上做文章,连欧盟都不得不改整车认证标准 ... 以前排斥电池底盘一体化,现在因为我国技术的成本优势太明显,只能开放准入。

这算不算一种 “换道超车” 的升级?

以前是我们跟着别人的规则玩,现在是别人得跟着我们的技术标准走,这种转变,比任何销量数字都有分量。

宁德时代,彻底“杀疯”了?-有驾

而且宁德时代不只是做底盘,它还在搭一个闭环 ...

做底盘能绑定多车企用它的电池,电池租赁业务能降低车企的购车门槛,让多人买得起新能源车,反过来又能扩大电池的使用量;

最后,退役电池再通过梯次利用变成储能电站,又赚了一笔。

每一步都在互相借力,不是简单的 “多元化”,是把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主动权攥在手里。

当然,车企也不是傻子,比亚迪搞云辇 - X、蔚来做全主动悬架,都是想把底盘控制权留在自己手里。

但问题是,不是所有车企都有比亚迪、蔚来的研发实力,大部分中小车企,比如北汽、长安马自达,只能一边跟宁德时代合作,一边偷偷搞自己的底盘技术,走 “借力但不依赖” 的路子。

可这种路子能走多久?

宁德时代的技术迭代速度要是比车企自研的速度快,最后这些中小车企会不会还是得乖乖用宁德时代的方案?

所以说宁德时代 “杀疯了”,不是杀在销量,是杀在战略布局的深度。

它现在做的事,可能五年后我们才会真正看清影响 ... 到时候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是集中,还是能保持多元创新?

是技术领先,还是会陷入新的依赖?

这事现在没答案。

但至少现在看,宁德时代走的每一步,都在把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主动权攥得紧,这对我国制造业来说,总归是件提气的事。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