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一些电车车企用法务部去堵消费者的嘴,最终一定会自食其果!

当汽车行业迈入新能源时代,本该以技术创新、用户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部分电车车企,却将法务部打造成了“舆论防火墙”。从起诉维修师傅、删除投诉内容,到连发律师函压制质疑声音,这些车企用法律武器堵消费者之嘴的操作,看似捍卫了品牌声誉,实则正在透支行业信任,最终必将自食恶果。

国内一些电车车企用法务部去堵消费者的嘴,最终一定会自食其果!-有驾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法务部比研发部更忙碌”已成荒诞写照。有车企研发团队仅37人,法务部却坐拥7000人,与其说是造车企业,不如说是靠法律手段拿捏用户的“维权围剿者”。修理师傅仅因维修电池包便遭三家车企起诉,甚至被判入狱;车主在品牌APP发布电池货不对板的投诉视频,一分钟内就被强制删除;测评博主质疑车型参数“作弊”,未等真相厘清便收到律师函要求置顶道歉30日。这些操作背后,是车企对负面声音的零容忍,更是对消费者知情权、话语权的公然践踏。

车企之所以执着于“堵嘴式维权”,本质上是对自身产品质量的不自信,更是对市场规则的误读。他们将消费者的合理诉求视为“恶意抹黑”,将专业人士的技术质疑当作“声誉攻击”,试图用法律威慑让问题沉入水底。殊不知,汽车作为关乎生命安全的大宗商品,消费者的吐槽与投诉,本质上是产品迭代的免费“检测报告”。传统车企之所以鲜有靠法务压制舆论的操作,正是因为历经市场检验的品牌深知,解决问题比掩盖问题更重要。而部分电车车企却本末倒置,将精力用于舆情管控而非技术攻坚,用删帖、起诉替代召回、改进,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只会让质量隐患越积越多。

堵嘴或许能换来一时的“风平浪静”,却终会引发更大的信任危机。消费者的信任从来不是靠法律威慑建立的,而是源于公开透明的态度与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当车企将售后热线变成“推诿机器”,将投诉平台异化为“闭环工具”,当车主维权需要与保安周旋、与法务博弈,甚至要通过四次更换场地的“地下车展”才能发声时,品牌形象便在一次次荒诞的对抗中崩塌。更值得警惕的是,监管部门已开始出手整治行业乱象,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报告制度的实施、电池新国标的升级,都在倒逼车企从“公关灭火”转向“技术过硬”。当合规成为底线,当真相不再可被掩盖,那些习惯了堵嘴的车企,终将在监管利剑与市场选择面前无处遁形。

市场的天平从来不会偏向傲慢的品牌。消费者或许会因信息不对称暂时妥协,但绝不会长期为质量缺陷与品牌傲慢买单。当“法务厉害”成为车企的标签,当“修车有风险”成为行业共识,理性的消费者只会用脚投票,转向那些敢于直面问题、尊重用户声音的品牌。资本同样不会为虚假繁荣买单,那些依赖删稿与律师函维系的“完美形象”,终将在真实的质量问题与信任危机中暴露原形,导致股价波动、市场份额萎缩。

真正的品牌护城河,从来不是法务部的律师函,而是技术的硬实力与服务的软实力。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研发团队攻克的技术难关,是售后团队解决的用户难题,是面对质疑时的开放与坦诚。当车企愿意将事故率、故障数据公之于众,愿意为消费者的合理诉求提供解决方案,愿意把批评声音当作进步动力时,才能真正赢得市场的尊重与信赖。

国内一些电车车企用法务部去堵消费者的嘴,最终一定会自食其果!-有驾

行业的发展需要良性互动,而非对抗围剿。部分电车车企的“堵嘴式”操作,不仅伤害了消费者,更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成长。如今,监管的红线已经划清,消费者的眼睛愈发雪亮,那些沉迷于法务狂欢的车企,是时候清醒了。停止用法律武器堵嘴,转而用技术与诚意沟通,才是可持续的发展之道。否则,当信任耗尽、市场背离,再强大的法务部也无法挽回分崩离析的品牌根基,最终只能吞下自酿的苦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