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懂得越多,行动才越坚定,这句话用来形容智能驾驶的发展,再贴切不过。
最近,余承东亲自上阵搞技术解读,发布了一个视频,细致地向大家伙儿介绍当下智能汽车上配备的那些“电子眼”——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揭秘它们各自的构造与效用。
回想过去,开车全靠驾驶员的一双肉眼。
如今,智能汽车仿佛化身百眼巨人,恨不得装满各式各样的传感器,还要具备超强的听觉感知。
引发了新的疑问,这些琳琅满目的“眼睛”,真能切实提升驾驶的安全性?
还是说,仅仅是汽车厂商用以博取眼球的营销噱头?
在视频中,余承东提到,最初工程师们试图通过摄像头模仿人眼功能,用以识别道路交通标志、红绿灯等。
然而,摄像头与人眼一样,对光线敏感,强光、黑夜、雨雾等恶劣条件都会影响其性能,导致判断失准。
为了克服这一局限,工程师们研发了毫米波雷达。
这款设备的一大优势在于不受光线干扰,夜间也能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即使遭遇暴雨、浓雾,其表现也优于摄像头。
然而,技术精进永无止境。
传统毫米波雷达的功能较为单一,仅能测量距离和速度,无法探测高度信息。
这意味着,无论是地面上的减速带、障碍物,亦或是高架桥,在它看来并无分别。
无法区分这些不同场景,车辆就难以做出精准的应对。
正因如此,4D毫米波雷达应运而生,通过增加高度探测功能,弥补了这一短板。
尽管如此,毫米波雷达的精确度仍有提升空间,它所呈现的仅是物体的粗略轮廓,难以精确识别形状细节。
这时,激光雷达便派上了用场。
它通过发射不可见激光束,当激光触及物体后反射,从而构建出三维点云图像。
虽然精度得到显著提升,但激光雷达的穿透力却不及毫米波雷达。
此外,两者均无法像摄像头那样捕捉色彩与亮度信息。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三者之间是互补且协同关系。
唯有将这三项技术融为一体,方能实现全天候、全场景的精准感知,无论是何种恶劣天气,都能确保车辆测距更准、测速更稳。
这听起来近乎完美,但现实情况往往更为复杂。
就拿激光雷达来说,其造价颇高。
加装一台激光雷达,很可能要增加数万元的购车成本。
这笔开销,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此外,激光雷达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可靠性也并非无懈可击。
例如,在暴风雪中,激光束容易被漫天飞舞的雪花散射,从而影响探测效果。
再来看4D毫米波雷达。
虽然它增加了高度探测功能,但其识别精度仍然存在局限。
对于体积较小的障碍物,或是颜色与路面高度相似的物体,依旧有可能发生误判。
事实上,智能驾驶技术的演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初的定速巡航,到现在的自动泊车、车道保持等功能,每一次技术飞跃,都离不开持续的创新与改进。
我们不能否认智能驾驶技术的巨大潜力。
它确实可以减轻驾驶负担,提升行车安全性。
不过,我们也应该对这项技术保持清醒的认知,它还远未达到成熟阶段。
早前,曾发生过几起与智能驾驶车辆相关的交通事故。
部分车辆在启用自动驾驶模式后,未能有效识别前方障碍物,导致追尾事故。
还有些车辆在自动变道过程中,因判断失误而与相邻车道的车辆发生碰撞。
这些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应对复杂路况时的适应性不足,以及对突发状况的响应不够敏捷等。
我们期待更智能、更安全的汽车,但更关键的是,相关企业不能本末倒置,为了追逐技术热点而忽视了行车安全。
不能将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过度宣传,从而误导消费者。
因此,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规范管理,制定更为完善的行业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智能驾驶技术真正服务于大众,而不是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
智能驾驶的未来之路,依然漫长,唯有脚踏实地,方能抵达彼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