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运损遭拒收,4S店称交付完成不担责

#美女#

冰雹砸坏新车谁之过 一场交付背后的责任迷思

那通电话来得猝不及防。“周先生,出事了!”物流工作人员的声音透着慌张。就在几分钟前,那辆崭新的理想L6刚驶离沈阳交付中心,鸡蛋大的冰雹倾泻而下。周先生站在停车场,掀开防雨布的手微微发抖——白色车身上布满近百个凹陷,像一张布满皱纹的脸。

交付完成的背后

“车辆离开沈阳交付中心,就算交付完成。”4S店工作人员语气平静。这句话像一堵墙,把责任挡在门外。周先生翻出购车合同,指尖划过“交付标准为无损坏、无故障的合格车辆”的条款。他还没签收车单,甚至没摸过方向盘。

新车运损遭拒收,4S店称交付完成不担责-有驾

销售顾问的解释更让人困惑:“物流是您同意我们帮忙联系的。”帮忙联系——这个词巧妙地模糊了责任边界。在汽车行业,这种“灰色地带”并不少见。跨省调车的运输风险,往往在销售环节被轻描淡写地带过。

谁该为意外买单

冰雹属于不可抗力。但运输过程中的风险防范,该由谁负责?物流公司的回应出人意料地干脆:“责任在我们这边。”他们承诺修复全车凹陷,钣金喷漆都用原厂配件。可新车就要大修,这对任何一个消费者都是难以接受的事实。

法律人士指出,关键在于合同关系。如果消费者未与物流直接签约,4S店作为委托方仍需承担责任。《民法典》明确规定,承运人对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毁损、灭失承担赔偿责任。

新车运损遭拒收,4S店称交付完成不担责-有驾

消费权益的思考

这场冰雹砸出的不只是车身上的坑洼,更是消费环节的责任盲区。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让维权之路充满波折。周先生的经历不是个例——很多人在提车时才发现问题,却被告知“已交付完成”。

建议消费者在跨区域购车时:明确运输责任归属、签订独立运输合同、购买运输险、验车后再签收。 这些看似繁琐的步骤,能有效避免“提车即维权”的困境。

新车运损遭拒收,4S店称交付完成不担责-有驾

物流公司的停车场里,周先生的新车仍在等待修复。阳光照在坑洼的车身上,反射出扭曲的光影。这辆经历了冰雹洗礼的车,最终能否恢复如初?而比修复车身更重要的,是修复消费环境中的责任链条。当意外来临,责任不该像冰雹一样无处落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