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这车,这两年也算新能源圈里的“话题人物”了。
谁想到,冷不丁地宣布要从纽交所“金盆洗手”,这波操作,多少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是闹哪出?
之前还挺起劲儿的,现在说撤就撤了?
更有人替它捏把冷汗,这步棋,是“刮骨疗毒”,还是实在“扛不住”了?
平心而论,极氪“隐退”这事儿,乍一看有点突兀,但你要是稍微留意一下吉利近来的动向,就会发现其实“山雨欲来风满楼”。
吉利掌舵人李书福,去年就祭出了“归一化”的策略。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要整合兵力,把劲儿往一处使。
瞧瞧,之前的几何、翼真,不就“打包”进银河了么。
领克和极氪,也“合体”成了一个极氪科技集团。
所以,这次“退隐江湖”,说白了,就是这个大棋局中的一步。
这么做的盘算也很直白,为了“开源节流”。
你想啊,研发是“吞金兽”,生产是“烧钱炉”,营销更是“无底洞”。
要是能把这些资源“攥指成拳”,就能减少内耗,压降成本。
官方的说法是,研发费用能省10%-20%,供应链成本能省5%-8%。
这可不是一笔“毛毛雨”。
更何况,极氪这几年,也确实“失血”不少。
四年下来,亏了260多个亿。
单单去年,研发就“砸”进去68亿。
这要是能“省”下来,就能更好地“反哺”产品研发。
退市之后,没了上市公司的“紧箍咒”,就能更心无旁骛地在30万+的高端市场里“开疆拓土”。
届时,和领克(20-30万)、银河(10-20万)形成一个“高低搭配”的“连环套”。
不过,话又说回来,极氪的“光景”也确实不怎么样。
销量数据明晃晃地摆在那里,想“视而不见”都难。
今年头四个月,才勉强完成了年度目标的17.19%。
尤其是4月份,销量直接同比“跳水”了15%。
更“扎心”的是,曾经的“当家花旦”极氪001,销量直接从1万4千辆,跌到了3千辆,这“跌幅”,堪称“断崖式”!
这背后,当然有“同侪”的原因。
像小米SU7,4月份卖了3万多辆,锁单量都快4万了。
这直接“蚕食”了极氪的市场份额。
而且,极氪科技集团今年定的“KPI”是71万辆,领克那边完成了28.31%,极氪才17.19%。
差距一目了然。
面对小米、华为这些“跨界玩家”的“降维打击”,极氪要是再不整合资源,恐怕真要“掉队”了。
遥想当年,极氪也曾“风光无限”。
2021年推出的极氪001,凭借着别具一格的设计和先进的架构,连续三个月销量破万,那会儿真是“春风得意”。
但后来的车型,像极氪009、007,就没能“复制”之前的“神话”。
时至今日,极氪001的销量还是占了品牌销量的近一半。
更令人“头大”的是,极氪的车型迭代速度实在太快了。
去年8月,推出了2025款极氪001,结果一年之内,三代车型“同堂竞技”,这直接“惹毛”了老车主。
他们觉得自己的车“贬值”太快,权益受到了“侵蚀”,于是“抱团”维权。
这一下子,就把极氪001好不容易攒下来的口碑给“挥霍”光了。
再加上小米SU7这些竞品,凭借着更高的性价比和智能化体验,迅速“攻城略地”。
极氪的“日子”,能好过才怪。
“卸甲归田”之后,极氪能得到什么“甜头”呢?
依我看,主要有这几点:一是“降本增效”。
它能和领克共享电子电气架构,这样研发费用就能降低10%-20%。
而且,产能利用率也能提升3%-5%。
二是“资源共享”。
它能依托吉利集团的供应链体系,这样电池、芯片这些核心部件的采购成本就能下降5%-8%。
三是“战略聚焦”。
没了“资本市场”的“鞭策”,它就能更“心无旁骛”地在30万+的高端市场里“精耕细作”,避免和领克、银河产生“内耗”。
有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反而是个新的起点。
这话不无道理。
极氪回归吉利体系后,既能保持高端定位,又能获得集团的资源加持,从长远来看,对品牌发展是有利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选择性失明”。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实在是“白热化”了。
小米、华为这些“跨界势力”,带着资金、技术、用户,气势汹汹地“杀入战场”。
传统的汽车企业,想要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难度可想而知。
极氪退市,可以说是吉利在新能源赛道上的一次战略调整。
但这步棋,到底能不能奏效,能不能帮助极氪在30万+的市场里“开花结果”,最终还是要看产品,看服务,看能不能真正“俘获”消费者。
“收缩”也好,“蓄力”也罢,时间会给出答案。
至少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曾经“风头正劲”的品牌,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方向。
至于未来会怎样,咱们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