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变“充电宝”,青岛五大场景助力车网互动新模式

电动汽车能给电网“充电”,这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科幻?

感觉就像是你在用充电宝给充电宝充电,无限套娃了属于是。

但人家特来电在青岛搞的这个“车网互动”,还真有点意思。

电动汽车变“充电宝”,青岛五大场景助力车网互动新模式-有驾

国家都点头了,选入试点项目,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说白了,就是把电动汽车变成一个移动的“充电宝”。

白天上班,车停在园区里,电价便宜的时候多充点,晚上高峰期,电价贵了,就把车里的电卖给电网。

一小时赚个三四十,虽然不多,但蚊子腿也是肉啊。

更重要的是,缓解了电网的压力,还能助力“零碳园区”建设,听起来是不是很环保很高级?

知道为啥特来电能搞成这事儿吗?

不是它家的充电桩特别漂亮,也不是它家APP做得特别酷炫。

而是人家深耕这个行业十几年,铺了全国最大的充电网。

这就好比,你想在高速公路上飙车,前提是得先有高速公路啊。

没有这张网,一切都是空谈。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非得搞“车网互动”呢?

难道真的是因为电不够用吗?

当然,电不够用是个现实问题,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新能源占比越来越高了。

风电、光伏这些玩意儿,不稳定啊,一会儿刮风,一会儿下雨,电网压力山大。

电动汽车多了,就像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可以削峰填谷,让电网更稳定。

这种情况,就好比你家水管突然爆了,邻居有个巨大的水缸,可以临时借用一下,缓解一下你的燃眉之急。

只不过,电动汽车这个“水缸”,是移动的,可以随时随地支援。

但问题来了,让车主把电卖给电网,这事儿真的靠谱吗?

电池会不会受损?

收益会不会太少?

会不会影响出行?

这些都是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记住: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电动汽车变“充电宝”,青岛五大场景助力车网互动新模式-有驾

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这种操作相当于什么呢?

相当于把电动汽车从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变成了一个参与能源市场的“玩家”。

车主不再只是消费者,而是可以参与到电力交易中,分享收益。

这对于充电运营商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

过去只能赚充电服务费,现在还能从电力交易中分一杯羹,想想都刺激。

但是,这真的合理吗?

让电动汽车频繁充放电,会不会加速电池的老化?

这部分损耗,谁来承担?

电网会不会滥用这种权力,让车主无偿贡献电力?

这些问题都需要仔细考虑。

特来电在青岛搞的这个试点,分了五个场景:园区、小区、公共充电站、公交充电站、专用场站。

为什么要分这么细?

因为不同场景的需求不一样啊。

园区里车停的时间长,可以深度参与互动;小区里用户对出行要求高,互动程度就要适度。

这种操作,就像是给不同的人定制不同的套餐,才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园区充电网,可能是最容易突破的。

因为园区里电动汽车多,用电规律也比较稳定,而且很多园区都搞了分时电价,车网互动的收益也比较可观。

特来电已经在自己总部园区搞了个“变配光储充放检”智能低碳园区,听起来就很厉害的样子。

所以说,车网互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商业模式和社会问题。

它需要政府、电网、车企、充电运营商、车主等多方参与,共同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人真的是太难了,既要考虑环保,又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用户的体验。

但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未来,电动汽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它还将成为智慧能源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价值。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未来出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