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媒体公布了中国智驾战力天梯榜9月的数据,华为乾崑智驾在安全榜和效率榜上同时拿下双冠军。
这消息一出来,评论区直接炸锅,有人说华为这是要统治智驾江湖,也有人质疑小鹏理想要怎么接招?
要知道,这可是华为已经连续4个月霸榜安全榜第一,而且领先优势还在不断扩大。在2024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智驾大赛前10站总榜排名里,华为系车型(智界、问界、阿维塔)牢牢占据前五强位置。
那问题来了,华为乾崑智驾到底有没有护城河?
这次双榜夺冠是真功夫还是运气好?
今天咱就从最新的天梯榜成绩和第二届智驾大赛的结果,来扒一扒华为的智驾底牌。
双榜夺冠背后藏着啥?华为乾崑是怎么硬刚出来的?
先敲黑板划重点,在2025年9月的中国智驾战力天梯榜上,华为以45.53分蝉联安全榜第一,以25.65分继续稳居效率榜第一。
当时很多人嘀咕,华为不是在场景榜被特斯拉和理想压着吗,怎么就双榜称王了?
结果仔细一看数据,这成绩来得实打实,没半点水分。先说说这个安全榜第一到底有多硬核,华为已经连续4个月霸榜安全榜,而且安全分还在持续上升,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对比一下友商就知道差距了,小鹏的激光雷达方案只拿到42.25分排第三,理想以38.77分位列第四,而且理想还比8月大幅下降了2.03分。
说白了,华为在安全这块就是一骑绝尘,其他品牌连华为的车尾灯都看不到。
华为这个安全不是保守派那种龟速慢行,而是在南通站、嘉兴站比赛中,华系四强(阿维塔、智界、问界、享界)虽然因为园区内部道路无法激活NOA而集体丢大分,但场景持续丢分并未阻碍华为智驾在安全和效率两个方面的持续精进。这说明华为的策略是安全优先,在没有充分标注的园区道路宁可不开NOA,也不冒险硬上。
这种怂法,反而让用户更放心,毕竟谁也不想智驾系统在不该激进的时候硬刚?
再看看这个效率榜第一是怎么拿的。
华为以25.65分跃居效率榜第一,历次测试效率得分稳步提升,与其他智驾方案企业逐渐拉开差距,形成绝对领先优势。对比之下,小鹏的激光雷达融合方案与视觉方案分别以21.75分、20.87分位列第三、第四,通行效率下滑明显。
这个数据说明啥?
华为不仅开得稳,还开得快。用车主的话说就是,华为智驾在复杂路况下既不会怂到原地不动,也不会激进到吓死乘客,而是能找到那个稳中带快的甜蜜点。
比如有问界M9车主分享,自己7月智驾领航里程占总里程72%,在菜市场门口的拥堵路段,系统能精准识别横穿马路的行人、违规停放的电动车,比自己开还淡定。
最狠的是数据量的碾压式投入。9月华为智驾均分由34场测试得出,包括22场智驾大赛和12场智驾众测,总测试里程达到865公里,位居各家之首。
这个数据量是什么概念?
华为用的测试里程比其他品牌多出好几倍,这种用数据喂出来的AI,能不聪明吗?
而且截至2025年8月,华为乾崑智驾总搭载量已突破百万大关。回顾去年10月仅30万的装机规模,华为乾崑智驾在短短十个月内实现了超过两倍的增长,与此同时,其累计辅助驾驶总里程创下40亿公里的里程碑。
当时很多人觉得华为就是砸钱多,技术上没啥特别的。
结果这次天梯榜一出,直接打脸,华为的安全和效率双榜第一,背后是7000人研发团队加上40亿公里累计辅助驾驶里程的硬实力。
华为乾崑的护城河到底是啥?为啥友商追不上?
可能有人要问,华为凭啥能在智驾赛道上一骑绝尘?
难道就因为钱多人多?
其实这背后藏着华为对智驾赛道的精准拿捏。先看技术路线的稳扎稳打,华为更强调安全、均衡和稳健,在三家头部企业中,研发投入最多,研发团队规模最大,约7000人。
进入端到端阶段之后,华为保持了稳扎稳打的节奏,在两段式感知和规控大模型上耐心打磨。
说白了,华为不追求一口吃成胖子,而是先把底层技术打磨到极致,再逐步放开功能。对比一下其他品牌就知道差距了,小鹏和理想更强调数据驱动,理想甚至创造性地引入了端到端加VLM双系统,以前所未有的数据筛选和训练强度发力追赶。
这种打法虽然见效快,但也容易在极端场景下翻车。
华为的策略则是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用户用起来才放心。
再看数据规模的指数级增长。截至2025年8月,华为乾崑智驾总搭载量已突破百万大关,回顾去年10月仅30万的装机规模,华为乾崑智驾在短短十个月内实现了超过两倍的增长。
与此同时,其累计辅助驾驶总里程创下40亿公里的里程碑。
这个数据规模是什么概念?
刚刚过去的7月,华为乾崑智驾人均辅助驾驶里程高达699公里,这一数据达到了行业平均水平的2至4倍。说白了,华为的智驾系统不是实验室产物,而是真正被百万用户在真实道路上用出来的。
这种数据积累,是其他品牌短期内根本追不上的。
最关键的是生态覆盖的全面开花。
华为乾崑智驾覆盖了轿车、SUV、MPV等大众常见车型,并且还在突破更多细分车型种类,比如和猛士科技联合打造的智能越野新品类猛士M817。今年,奥迪也和华为乾崑智驾达成合作,成为首个打破燃油车不支持高级辅助驾驶壁垒的品牌。
这意味着啥?
华为不是只给高端车型做智驾,而是要把智驾下放到各个价位段、各个车型品类。
今年上半年,华为乾崑智驾的总装车量超过25万辆,在前十大供应商总量份额里占据28.3%。聚焦在具体车型上,在豪华车中,华为乾崑智驾占据了豪华车城区领航辅助驾驶53.2%份额,高于2到7名总和。
这种全场景覆盖的能力,就是华为最大的护城河。
而且从技术架构来看,华为乾崑智驾ADS 4采用面向未来自动驾驶时代的世界引擎加世界行为模型架构,端到端时延可降低50%,通行效率提升20%,重刹率降低30%。
位于云端的乾崑智驾世界引擎,可利用AI生成难例扩散模型,所提供的高质量、高密度的难例场景密度是真实世界的1000倍,实现用AI训练AI。
这种技术路线的系统性优势,不是靠砸钱就能短期复制的。
智驾大赛的变天信号?华为会不会赢家通吃?
现在问题来了,华为乾崑智驾在天梯榜上双榜夺冠,在智驾大赛上也频频夺魁,这会不会引发智驾江湖的变天?
其他品牌还有机会吗?
从大赛成绩看,华为的统治力确实在扩大。
第二届中国智驾大赛前十站总榜排名,极越、小鹏、智己、阿维塔、智界暂时领先,位列前五。由于前十站成绩是加权平均,因此可以判断,在过去半年里,极越也就是百度、小鹏、华为系三家智驾方案的能力相对突出。
但仔细看会发现,前六站,极越和华为系交替领先。
剧烈的变化,发生在9月1日的成都站,小鹏在创纪录难度的成都站拿到了此前从没有出现过的成绩,超过100分。
这说明啥?
智驾赛道的竞争正在进入白热化阶段,华为虽然领先,但小鹏、极越、Momenta等品牌也在快速追赶。
特斯拉、华为、理想、小鹏、Momenta五家为智驾第一梯队,可称为智驾五大天王。而元戎启行、小米、蔚来、极氪四家则为第二梯队,可称为智驾四小龙。
但华为的赢家通吃也并非没有可能。
华为乾崑智驾最珍贵的品牌资产就是,不需要过多的解释成本。这点在企业和用户端的体现都很明显,To B,去年开始业内出现了车企投华之说,今年与车BU合作的车企、车型还在增加。
说白了,华为现在已经形成了用户认可加车企信任的双向飞轮效应。
数据积累的马太效应,华为乾崑智驾开放的停车场数量,将会在今年产生指数效应。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升级ADS3.2版本的车时间越久,去过的地方越多,就能记忆更多停车场。
另一方面是搭载华为ADS车辆数量扩展,国内搭载城区NCA车型单月销量排行榜,华为乾崑智驾合作车型销量排名第一,超过第2名与第3名的总和。
这种用户越多导致数据越多,数据越多导致系统越好,系统越好导致用户更多的正向循环一旦形成,华为的领先优势就会越拉越大。
到那时候,友商想追上就真的难了。
但也不能忽视潜在的挑战。
场景持续丢分并未阻碍华为智驾在安全和效率两个方面的持续精进,但华系四强在南通站、嘉兴站因园区内部道路无法激活NOA而集体丢大分。这说明华为在全场景覆盖上还有短板,特斯拉和理想的无断点领航策略,在某些场景下确实更激进、更全面。
另外,美东时间10月6日深夜,特斯拉开始向北美用户推送FSD V14.1,具备了对文字、声音、手势和场景的理解及推理能力。
如果特斯拉FSD真的在2025年落地中国,华为能不能守住现在的优势,还得打个问号。
总的来说,华为乾崑智驾现在确实占据优势,但赢家通吃还为时尚早。
智驾赛道的终局,很可能是华为加小鹏加理想加Momenta四强并立,各有所长,而不是一家独大。
网友都在吵啥?这些质疑你也有吗?
华为乾崑双榜夺冠后,评论区直接成了大型辩论现场,咱挑几个典型问题聊聊。
第一个问题,华为智驾就是太保守,不敢激进才拿第一,实际体验不如小鹏理想吧?
这个说法有失偏颇。
华为在安全榜上以45.53分蝉联第一,同时在效率榜上以25.65分继续稳居第一。注意,这个效率第一可不是龟速慢行拿的,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行效率还能做到行业第一。
说白了,华为不是不敢激进,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激进、什么时候该保守。
有车主分享,问界M9在菜市场门口的拥堵路段,系统能精准识别横穿马路的行人、违规停放的电动车,比自己开还淡定。
这种稳中带快的体验,才是真正的智驾高手。
第二个问题,华为搭载量多,是不是靠低价走量?
技术含量不高吧?
完全不是。华为乾崑智驾在豪华车中占据了豪华车城区领航辅助驾驶53.2%份额,高于2到7名总和,这说明华为不是靠低价走量,而是在高端市场上真正打出了口碑。
另外,华为研发团队规模最大约7000人,在两段式感知和规控大模型上耐心打磨。
这种研发投入和技术路线,根本不是低价走量的玩法,而是实打实的技术硬实力。
第三个问题,华为在园区道路老是丢分,是不是系统有BUG?
不如理想特斯拉的全场景?
这个问题得两说。
华为智驾安全优先的开发策略,在未经充分标注的园区内部道路,暂不开放NOA,而特斯拉、理想和小鹏等则倾向于优先跑通全场景。
说白了,华为的策略是宁可不开,也不冒险,而特斯拉理想是先开了再说,出问题再改。
这两种策略各有利弊,华为更适合稳妥型用户,特斯拉理想更适合尝鲜型用户。
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用户需求不同罢了。
第四个问题,华为智驾会不会垄断市场?
到时候其他品牌都没活路了?
这个担心有点多余。
特斯拉、华为、理想、小鹏、Momenta五家为智驾第一梯队,可称为智驾五大天王。智驾市场足够大,容得下多个玩家共存,而且每家的技术路线和用户群体都不一样,华为主打安全稳健,小鹏主打数据驱动,理想主打VLM双系统,Momenta主打供应商赋能。
未来的智驾市场,很可能是百花齐放,而不是一家独大。
用户有更多选择,才是好事。
华为乾崑给智驾江湖立了规矩
从2025年10月的天梯榜双榜夺冠,到第二届中国智驾大赛的频频夺魁,华为乾崑智驾用实际行动证明,智驾赛道的护城河,不是某一项单点技术,而是7000人团队加百万用户数据加全车型覆盖加40亿公里真实路测的系统性优势。
这哪是简单的技术竞赛?
分明是给整个智驾行业立规矩,想在智驾赛道上领先,光靠炫技不行,得拿出真实数据、真实场景、真实用户体验来说话。
下次再有人说华为智驾太保守,咱就把这次双榜夺冠的成绩单甩过去,安全第一、效率第一、用户满意度第一,这才是真正的智驾王者。
最后灵魂拷问,如果让你选一套智驾系统,你会选安全稳健的华为,还是激进尝鲜的特斯拉理想?
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