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借车后留下一道划痕,我的生活被彻底改变
那天下午,看着同事拿着我的车钥匙离开的背影,我心里隐隐作痛。这已经是他这个月第三次来借车了。我的白色卡罗拉缓缓驶出公司大门,车尾贴着的新手贴纸在阳光下格外刺眼——那是上周他借车时刮蹭后,我特意贴上去的提醒。
回到工位,我盯着电脑屏幕发呆。八百块的补漆费,他只请我喝了杯奶茶了事。现在油箱里的油又所剩无几,而我的工资刚够支付车贷和油费。这辆贷款买来的车,不知不觉成了同事的“共享汽车”。
“小李,张哥又借你车了?”邻座王姐端着咖啡走过来,“上次我看见他转弯时轮胎都快蹭到马路牙子了。”我苦笑着没有接话,心里像堵了团棉花。第一次借车时,他用“都是兄弟”把我拒绝的话堵了回去,现在倒好,借车借成了习惯。
跑到楼下,看见爱车右后门那道长长的划痕,我的心沉到谷底。张哥居然让朋友来处理事故,自己先走了。交警指出车门之前就有腻子,这次得重新做漆。回到公司,张哥正在茶水间悠闲地喝咖啡:“对方全责对吧?走保险就行。”
“这是最后一次借车了。”我把钥匙放在桌上。他脸色顿时变了:“不就蹭了下吗?”“上个月八百,这次一千二,保险上涨的费用还没算。”我直视他的眼睛,“我实在没钱给你练车了。”
第二天,我发现张哥看见我就绕道走。王姐午饭时告诉我:“你昨天做得对,他之前老炫耀说能随便借到车,说你不敢拒绝。”原来大家都看在眼里。下午开车时,发现车窗上夹着张纸条和一千五百块转账:“对不起,之前是我不对。”
握着方向盘,阳光透过车窗照进来,心里终于亮堂了。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学会拒绝不是小气,而是对自己权利的维护。如今我和张哥保持着正常的同事关系,他再也没来借过车。有时候,设立界限反而能让关系更健康。
#国庆健康充电计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