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消息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那就是我们很多人家里可能都在用的那个扫地机器人品牌——追觅,居然宣布要开始造汽车了。
这可不是造普通的家用车,人家一上来就放了个大招,说要对标布加迪和劳斯莱斯,造顶级的纯电轿跑和超豪华SUV。
这消息一出,大家的第一反应普遍是惊讶和疑惑,一个做智能家电的,怎么突然就想去造汽车了?
这步子迈得是不是太大了点?
这背后到底是一种雄心壮志,还是一种被现实逼到墙角的无奈选择呢?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首先,我们得理解追觅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第一款车定位得这么高,高到有点让人觉得不切实际。
难道踏踏实实地先从十几万、二十几万的普通家用车做起,积累经验和口碑,不是更稳妥的办法吗?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这条路,对于一个2025年才准备入局的新玩家来说,基本上已经被堵死了。
你看看现在的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得就像一个烧开了锅的热水。
在低价走量的市场,比亚迪就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它从电池到电机,很多核心部件都能自己生产,成本控制能力是别家没法比的,谁想在这个领域跟它拼价格,基本上是讨不到任何便宜的。
那么往上走,看看30万到50万这个区间,这里更是高手云集,成了新势力品牌的主战场。
理想汽车靠着精准的家庭用户定位站稳了脚跟,蔚来汽车用极致的服务体系圈住了一大批忠实用户,还有华为技术加持的问界系列,更是来势汹汹。
这些品牌不仅产品做得好,更重要的是它们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形象、用户社群和销售服务网络。
追觅作为一个后来者,没有任何汽车行业的积累,想要从这些已经站稳脚跟的强者嘴里分一杯羹,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这么一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追觅选择直接冲击超豪华市场,可能并非是头脑发热,而是在排除了所有看似合理的选项后,剩下的唯一一条虽然充满荆棘、但至少还有一丝缝隙的小路。
因为在千万元级别的纯电汽车领域,目前国内品牌还是一片空白,这或许是它唯一能避开正面战场,找到自己生存空间的地方。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一个更有意思的决定:追觅要把汽车的生产基地放在德国。
按理说,中国现在拥有全世界最完整、最高效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在这里生产汽车,无论是成本还是便利性,都有着巨大的优势。
那追觅为什么非要舍近求远,跑到德国去建厂呢?
这背后的考量,其实非常现实,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微妙的消费心理问题。
对于汽车这种大件商品,尤其是超豪华汽车,人们购买的不仅仅是它的功能,更多的是品牌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身份象征。
一个全新的、没有任何历史底蕴的中国品牌,即便技术再先进,设计再酷炫,一上来就定价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消费者心里难免会打鼓。
我们国内之前也不是没有过尝试,比如高合汽车,凭借其科幻的设计和高端的定位,也曾一度惊艳市场,但最终还是没能持续走下去。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品牌价值的建立需要时间的沉淀,很难一蹴而จ就。
追觅显然也看到了这一点,与其在国内费力地去扭转消费者的固有观念,不如换个思路,直接给自己贴上一个全球公认的“高品质”标签。
而“德国制造”这四个字,在全世界的汽车工业里,就代表着顶级的工艺、严谨的标准和卓越的品质。
把工厂设在德国,让未来的追觅汽车拥有“德国血统”,这无疑是快速提升品牌在超豪华领域认可度的一条捷径。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更实际的考虑,比如可以有效规避欧盟未来可能对中国产电动汽车设置的贸易壁垒和高额关税,同时也绕开了在国内申请新的汽车生产资质这一道越来越高的门槛。
所以,远赴德国生产,既是品牌战略上的一次巧妙包装,也是应对现实困难的一种务实选择。
既然生产地和市场定位都选择了这样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那就意味着,过去十年来中国造车新势力们摸索出的那些成功经验,追觅基本上都用不上了。
我们知道,蔚来、理想、小鹏这些品牌的成功,是建立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大环境之下的。
它们享受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抓住了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科技的巨大热情,并且依托国内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快速迭代产品。
可以说,它们是吃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红利。
但是,这套打法在海外市场却不一定行得通。
你看,即便是实力强大的特斯拉,在海外市场也面临各种挑战,而像美国的Lucid、Rivian这些定位高端的电动车新势力,至今也还在为盈利而苦苦挣扎。
这说明,海外的汽车市场更加成熟,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更高,新品牌想要突围的难度极大。
追觅选择在德国生产,主攻全球小众市场,就等于放弃了国内这片熟悉的土壤和所有可以借鉴的“攻略”,它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规则完全不同的国际赛场。
这就像一个在国内习惯了打顺风局的高手,突然要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图,从零开始,独自面对一群强大的老牌对手,这其中的艰辛和风险可想而知。
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那个最根本的问题上:一个做扫地机器人的公司,真的具备造好顶级汽车的能力吗?
追觅的自信可能来自于它在高速数字马达和智能算法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这些技术在扫地机器人上确实表现出色。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家电到汽车,这之间的技术鸿沟是巨大的。
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顶级的钟表匠,虽然能做出世界上最精密的机械手表,但这并不代表他就能直接去设计和制造航空发动机。
汽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业产品,它集成了机械、电子、软件、材料科学等众多领域的顶尖技术,尤其是在安全性方面,有着一套极其严苛的标准和漫长的验证周期。
一个扫地机器人出了故障,最多是地没扫干净;而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如果出现问题,后果则不堪设想。
追觅虽然组建了近千人的研发团队,但在动辄拥有数万名工程师的传统汽车巨头面前,这个规模并不算大。
更重要的是,造车不仅仅是技术研发,还考验着对庞大而复杂的供应链的管理能力、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以及后续的销售和服务体系的建设能力,这些都是追觅从未涉足过的全新领域。
再加上它计划在2027年才推出首款车型,到那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技术和竞争格局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谁也无法预料。
留给追觅的时间和空间,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充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