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车尾太难开,想起国产SU7,大马力后驱是考验

最近有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在车友圈里传开了,说的是有人开了一台上百万的阿斯顿·马丁跑车,开着开着,脑子里却想起了咱们刚上市的国产小米SU7。

这听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个是英国的老牌贵族,浑身散发着金钱和格调的味道;另一个是咱们中国科技公司跨界造出来的电车新秀,主打一个亲民和智能。

这俩车,价格差了十万八千里,一个是烧油的,一个是充电的,怎么就能联系到一块儿去呢?

DB11车尾太难开,想起国产SU7,大马力后驱是考验-有驾

这事儿还真不是瞎扯,关键点就出在那个让老司机们又爱又恨的“车尾”上。

咱们先说说这台主角,阿斯顿·马丁DB11。

一提起这个牌子,大家脑子里可能都是电影007里詹姆斯·邦德的座驾,优雅、帅气、充满神秘感。

确实,这车从外观上看,每一根线条都透着一股子英伦绅士范儿,停在那里就是一件艺术品。

但有意思的是,这位“英国绅士”的身体里,跳动的却是一颗来自德国的“野兽心脏”。

掀开它长长的发动机盖,里面躺着的是一台梅赛德斯-AMG提供的4.0T V8双涡轮增压发动机。

没错,就是跟那个脾气火爆的奔驰C63,还有硬派越野车大G用的是同款。

这就好比一个文质彬彬的绅士,西装革履之下,藏着一身健美冠军的肌肉,这种反差感本身就很有戏剧性。

不过,虽然用的是同一款发动机,但开起来的感觉却大不相同。

开过AMG的人都知道,那车就像个脾气暴躁的壮汉,油门一踩,排气管就跟打雷似的,恨不得让整条街都知道它来了。

可这台DB11不一样,它的排气声被调校得特别低沉、有磁性,感觉就像那位绅士在刻意压抑自己的力量,轻易不发怒,但你知道他底气十足。

这就是品牌调性的区别,阿斯顿·马丁要的是一种高级的、有格调的性能感,而不是纯粹的暴力。

DB11车尾太难开,想起国产SU7,大马力后驱是考验-有驾

接下来的重点就来了,当驾驶员把这台DB11的驾驶模式调到最激进的“运动+”,悬挂也调到最硬,准备好好体验一下它真正的实力时,问题出现了。

一脚油门下去,车尾立马变得非常不安分,感觉就像在冰上开车一样,车屁股总想往外甩。

驾驶员脱口而出:“这车真滑,得小心点开”。

这种感觉,和开那台同样大马力后驱的奔驰C63很像,都需要驾驶者对油门保持十二分的敬畏,你不能大大咧咧地去开,必须得小心翼翼地伺候着。

这跟开保时捷911的感觉完全不同,现在的911虽然性能更强,但开起来却非常稳,给人一种车子牢牢吸在地面上的信心,让人觉得一切尽在掌握。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台身价不菲、技术先进的DB11会这么“滑”呢?

很多人会说,这不废话吗,五百多匹的马力全作用在两个后轮上,能不滑吗?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真正让DB11拥有这种独特驾驶感受的,是它的一项核心技术——后置变速箱。

咱们平时开的大部分前置后驱车,比如宝马、奔驰的一些车型,它们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个大件儿都堆在车头,这就导致车头特别重,车尾相对较轻,前后重量比可能都到不了50:50的黄金比例。

而DB11为了追求极致的操控平衡,把笨重的变速箱从车头挪到了车子的后桥上,通过一根长长的传动轴和前面的发动机连接。

这么一弄,整台车的前后重量就几乎达到了一半一半的完美状态。

这种完美的重量分配,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车子变得异常灵活,车头一动,车尾马上就跟着响应,没有任何拖沓。

DB11车尾太难开,想起国产SU7,大马力后驱是考验-有驾

在赛道上,这是顶尖操控的表现。

但在我们日常的公路上,对于不熟悉它脾气的普通人来说,这种“灵活”就变成了“难以掌控的滑动感”。

你的方向盘稍微打得急一点,油门踩得深一点,那个积极响应的车尾就会立刻开始“摇摆”,时刻在挑逗你的驾驶技术。

它并不是要失控,而是在用一种很直接的方式告诉你:“嘿,哥们儿,想驾驭我,你得有点真本事。”

聊到这里,咱们就能明白为什么驾驶员会联想到小米SU7了。

小米SU7的标准版,也是一台后轮驱动的车型。

它的电机马力虽然没有DB11那么夸张,大概在299匹左右,但电动机有个汽油机给不了的特性,那就是“瞬间扭矩爆发”。

什么意思呢?

就是你脚一踩电门,几乎没有任何延迟,全部的力道就一下子全输出到后轮上了。

这种突如其来的力量,比汽油机那种需要拉高转速才慢慢涌现出来的力量要迅猛得多。

所以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地面有点湿滑,或者你刻意关掉一些电子辅助系统,想让SU7的车尾也“滑”一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所以你看,这个联想的逻辑就通了。

DB11车尾太难开,想起国产SU7,大马力后驱是考验-有驾

从DB11那难以掌控的车尾,联想到小米SU7这种大扭矩后驱电车同样存在的“活跃车尾”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基于纯粹驾驶物理逻辑的思考。

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解决“车尾滑动”这个问题的思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DB11那个燃油性能车的世界里,更多的是依靠精密的机械设计,比如我们前面说的后置变速箱,来实现车身平衡,然后把控制权更多地交给驾驶者,需要人去适应车,用技术去征服车。

这是一种充满机械感和挑战性的体验。

而在小米SU7所代表的新能源时代,我们有了更强大的武器——先进的电子控制系统。

现在的新车,都装备了像博世ESP 10.0这样非常聪明的车身稳定系统和牵引力控制系统。

这些系统就像一个反应速度比人脑快几百倍的超级大脑,通过无数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每个轮子的转速和车身的姿态。

一旦它发现某个轮子快要打滑,车尾有要甩出去的苗头,它会在你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就自动、精准地对某个车轮施加一点点刹车,或者稍微限制一下动力输出,瞬间就把车子从失控的边缘给拉了回来。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转变。

以前,想开好一台大马力后驱车,你可能得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得花很多时间去练习。

而现在,以小米SU7为代表的咱们国产智能电动车,通过强大的电控技术,大大降低了驾驭高性能的门槛。

它不是剥夺了驾驶乐趣,而是用科技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安全保障,让更多的普通人也能安全、放心地去体验后驱车带来的驾驶快感。

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国家汽车工业正在走的“换道超车”之路。

我们不再只是在传统的机械领域苦苦追赶,而是在电气化和智能化这个全新的赛道上,利用我们的技术优势,重新定义了高性能和易于驾驶之间的关系。

这让曾经被视为“高手专属”的大马力后驱车,变得越来越亲民,越来越智能,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