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价格相差6倍的车同场测试,能科普什么?
文/和菜头风格
在中国,搞个汽车测评节目,往往成了“激起千层浪”的大活。《懂车智炼场》不负众望,吸引了无数目光。节目方精挑细选了20余个品牌近40款市售热门车型,从小鹏、蔚来卷到特斯拉、比亚迪,一字排开,据说模拟了15种高风险辅助驾驶场景,城里跑、郊外飙,高速上夜路疾驰,连紧急刹车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报道甫一出街,网友已在摩拳擦掌,准备上演键盘大战。
节目方本意是科普。所谓让公众明白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别以为买了带点AI的小车就能把命丢给代码。但这初衷嘛,现实里是怎样?我们看看:测试结果一经公布,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X硬生生双双以100%的高分秀出场,成唯一“全通关”选手。国产品牌集体边缘化,舆论立刻炸了锅,#国产车被团灭#刷爆热搜,到最后,“科普”摇身一变成双品牌大战的引擎,堪比美职篮总决赛。
这事为什么会翻车?其实并不难理解。首先,这场测试从设置上就有“致命伤”:最低十万出头的比亚迪海鸥,对阵七十万级别的特斯拉Model X,这叫啥比?这就像让小学奥数组和高三竞赛队同场比试。价差六倍,技术研发、硬件配置根本不是一条起跑线,用一致标准搞横屏测试,有点像让拿竹竿的和推大炮的比射程,真是难为那些小车了。
再看具体操作,懂车帝是“全过程透明”了没?没。网友们与博主们本事大,逐帧分析视频,明查暗访般地找岔:有的车进场时速是60公里,有的是50公里,距离刹车点还不一样。有人把道具小熊扔在不同车流线,测试员有的早刹车,有的晚一点——同车型反复测试都有不同结果,换做全新车型,谁信你是“科学实验”不是抽奖抽心跳?
辅助驾驶,本就是一门“玄学”。每台车对驾驶员接管的界定都不同——有的要求你时刻握方向盘,有的允许你摸杯奶茶,甚至有的只要你眨眨眼就行。测试员都统一一道自动化标准流程操作?不存在的。微小操作差异,带来的测试结果波动千里,犹豫0.5秒可能全盘皆输。用同套流程去挑战千差万别的辅助驾驶,想要得出权威结论,只能证明一件事:你很勇敢!
说是“科普”,结果评论区却是国产车和特斯拉粉丝隔着屏幕飙泪,厂商秒变评论区战神,观众关心的焦点早已不是辅助驾驶怎么用、何时该人工接管,而是自家品牌“有没有被黑、有没有被吹”。头号问题——你科普的对象还在现场吗?再看看懂车帝官微的一次次声明,“没有排名,不含倾向”,字里行间透着无奈——本想发点光,结果照出了一屋子的杂毛。
其实,办测试不是没有意义。只是,这种价格跨度下,技术壁垒与产品定位天壤之别。消费者缺的不是“你告诉我哪个最牛”,而是“你能不能告诉我,在同一价格带上,辅助驾驶能到哪里?”否则,这就像带着一众便利店月饼去和五星级酒店大厨斗厨艺,不服不行。
节目的公众教育效果更加扑朔迷离。观众们的注意力早被“测翻了谁”“谁家蒙冤”夺走了。测试本身的技术含量和规范性也被吐槽。网友认定:既然标准乱,测试自然不公——这就像做奥赛考试题目,结果发卷子时有的人是选择题,有的人是微积分,榜单自然毫无参考价值。
同场比拼,明里是助力认知,暗里成了流量引擎。舆论是否反应过度?还是主办天真、准备太差?大家宾朋坐等谜底。测试有没有缺陷,组织有没有马虎,都成了连环设问。测试方提醒大家辅助驾驶不是洪荒神器,驾驶员还是得紧盯方向盘——结果无人讨论安全边界,全场只看谁脸疼,谁获胜。
最后,这场声势浩大的测试,好比一场横跨价格带的田径赛:既没统一分组,也未明码规则,更多给大众留下一堆问号。技术进步需要严肃讨论,科普也依赖严谨。否则,无论是懂车帝还是其他测评机构,都难免成为流量争议制造机,而大众对于辅助驾驶安全的理性认识,也只能在争吵声中渐行渐远。
测试未必无用,但用不用“把小朋友硬拉进成人组”?怕是,终极问题依旧值得所有“看热闹”的人和做科普的人,一起深思。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