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士老曹调任东本,万良渝接棒猛士,销量压力仍在

看过刑侦剧的朋友大概都会记得这样一个场景:深夜,警车灯影摇曳,办案人员扛着摄像机,跪在地上一帧帧地还原案发现场。而今早,我翻开手机,看到“东风猛士科技CEO老曹转战东本”的消息,眼前浮现的是另一场“案发”现场:会议室的灯光打在窗框上,老曹草草收拾着文件,董事会桌边的问题还未散尽,风的味道还带着新疆的黄沙味。没有枪,但有“调令”;没有血,但有“销量”,一样让人心惊肉跳。

如果你是当事人,会如何选择?在粗粝现实和众声喧哗之间,选择留守熟悉的小团队,还是投身“奄奄一息”的前东家,扮演救亡图存的主角?市场其实没有太多温情,每一份调令都是丢在案桌上的证据袋——你得给出解释,讲出逻辑。

把这场人事变动按证据链排列,信息很快就呈现出清晰的案由和动机:曹东杰,这位带着“猛士老曹”标签的汽车老兵,刚刚在新疆给猛士科技拍完硬核大片,便被召回东风本田,成为中方一把手。老东家,如今却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伤员。2020年,东风本田还曾风光无两,全年销量85万辆,可短短几年,从“加价三万等车”到“降价四万没人要”,何其唏嘘。2024年销量42.82万辆,同比-29.2%,2025年连年下滑,八个月才19.97万,两年销量快要对折。企业衰败的速度,比头发掉光还快。对比起来,同为东风日系阵营的东风日产已完成V形反弹,靠一台国产团队主导的纯电N7杀出重围。逢低必有高,市场不缺幸存者,但幸存的姿势和方法,却千差万别。

于是,一场人事调令背后,是东风本田复制东风日产过招的求生欲:让一个懂新能源、懂本地供应链的猛士老曹回归,成立“中国新能源战略室”,直接对接本田总部,从三电到座舱都要本地化、智能化。能不能复刻N7的奇迹?目前,还处在立案侦查阶段。

老曹的位置空了,猛士科技CEO谁来兜底?消息坐实,原副总经理、CMO万良渝升任CEO。这不是简单的岗位接力,更像一场团队的生死投票——猛士917上市即遇冷,八个月卖689辆,同比近腰斩,硬派越野这条路愈发挤得人喘不过气。好在与华为合作的M817上市,5小时大定3700台,首月交付980台,好比刑侦案中逮住了第一个破案线索,看似希望,但风险不减。

剥开这些数字和岗位标签,能看到的,是这行人面临的同一个叙事逻辑:没有铁饭碗,每一刀都要落在自己的饭碗边上。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合资品牌的未来”这四个字,比刑侦里的“案情扑朔”还复杂——本田有技术,东风要市场,能不能结合,不是开个会写几个PPT那么简单;传统日系的“优等生”身份,在新能源的考卷上全线崩盘,至于能否出奇制胜,只能等下一个案发结果。

行业里的推理线,远比社会新闻更绕。拿猛士科技来说,917销量遇冷,是产品力的问题还是品牌认知的问题?M817靠华为赋能,究竟能否成为爆款?又是否会被越野车红海吞没?坦克品牌已高墙筑起,比亚迪方程豹携大厂资源进逼,丰田普拉多、福特烈马趁情怀逆袭,就连一些地方品牌也在浑水摸鱼——看似热闹,其实每一个入局者都在赌最后一个出案结果,谁能“活着离开”案发现场。

在我多年职业生涯里,与汽车企业打交道,目睹了太多从风光到败北的剧本。上台时都是故事,下台时都是案卷。作为旁观者,看的不是人事调动的“励志成长”,而是一张张销量表和一份份产品方案。冷静推理,不谈情怀,市场是一片冷锅铁板,把每一个创新决策都烧成黑色的印记。我们的现实是,没有人能高枕无忧,技术、营销、管理、供应链、情绪与命运全都拧成了死结。

偶尔想自嘲一句,汽车人和刑侦人,忙的其实是同一种案子——只不过一个用放大镜查证据,一个用财报追真相。你以为CEO调动只是职位升降?不,它其实是一场“押注”,赌下一个季度能不能守住“现场”。猛士老曹和万良渝,都像案发现场的A组与B组,忙得像没穿防弹衣的刑警,谁都知道:“处处都是证据,满地都是遗憾。”

猛士老曹调任东本,万良渝接棒猛士,销量压力仍在-有驾
猛士老曹调任东本,万良渝接棒猛士,销量压力仍在-有驾
猛士老曹调任东本,万良渝接棒猛士,销量压力仍在-有驾

黑色幽默之下,值得反思的倒不是哪个品牌能最终逆转命运,而是这些年市场逻辑如何改变了人们的角色——现在没有绝对主角,也没有救世主,上一秒还在拍硬核大片,下一秒就要为“销量对折”背锅。至于硬派越野市场会不会真正“战国齐楚”,会不会再熬出一个猛士版的“坦克传说”,没人敢下定论。我们的文章,也只能像案卷一样,留下更多“未解之谜”。

最后还是那句开放性提问——如果你是万总接手猛士,眼前就是一条细如发丝的存亡边界线,你会怎么布局下一步?是死守越野阵地,还是切换新赛道?老曹在东本,又能否带出下一个“解案片段”?这个行业,从来都不像刑侦剧里的案子能有闭环结局。更像是你刚解开一个疑点,新的谜局又在路上。你会做什么选择呢?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