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辆车能被称为“救世主”?一个企业为什么非得等什么“救世主”来救?这事儿要搁以前,还真挺难理解。可现在呢,“宝马董事长一句‘我们不需要救世主’”——这事儿背后的故事,其实不只是宝马一家车企的豪横,也不仅是德国汽车圈子的自信。更像是整个行业、整个时代,有点“你争我抢”的滋味。咱们不妨扒拉扒拉,看看到底发生了啥。
先甩个问题:德国汽车真的快玩完了吗?每次只要中国品牌发力,销量一冲,国内外媒体张嘴闭嘴就是“德国汽车没落了”“德系慌了”“要被中国吞了”。真有那么严重吗?别着急下结论,咱们把账摊开。
这几年中国品牌成长速度确实吓人。无论是造电车的比亚迪、小鹏,抑或刚进场的“小米们”,都像赛跑里的短跑健将,一下子冲到大众和宝马头前去了。尤其价格这一块,三万欧元不到的小米SU7,上来就成了“价格屠夫”,书写了“科技国货”在汽车圈扬眉吐气的新篇章。你说这德国企业会难受吗?怎么可能不紧张。
但德国车企真就坐以待毙了?人家确实着急,但也没到要喊妈的地步——宝马董事长那句话,意思很清楚:转型咱也会,慌什么慌,行业没到要崩盘的程度。归根结底,这不是闹饥荒,是产业升级、你追我赶的正常事儿。德国这边有什么底气?说白了是多年积攒下来的技术优势、产业链和品牌号召力。比起一阵风、几个爆款撑起来的新品牌,稳定性、体系能力更有分量。这种积淀,不是喊两句口号、补贴个两三年就能取代的。
这里头有个有意思的分歧:中国风头正劲,德国还在强调“我们不靠价格战,也不会用补贴去后发制人”,这是不是傲慢?其实你换位想一下,一个干了百年汽车生意的大厂,卖的就是产品口碑和品牌信仰,怎么可能跟你拼谁补贴多,谁先亏本把对方熬死。那是纯赌徒心态,德国企业做不来也不屑于此。宝马董事长说价格战不可持续,这绝不是嘴硬,过去谁靠低价硬刚世界级企业,结果安在?大浪淘沙,短期赚吆喝的最后多半消失在人海。汽车这玩意儿是重工业+高技术+全球供应链的集合体,成本再低,扛不住研发、服务和可靠性的折腾,早晚崩盘。
有些人可能觉得,“你叨叨啥战略、什么价值链,人家中国品牌真便宜,还革了新能源的命!”但你掰指头算算,那个放下身段都拼低价的新品牌,最后每一步都盈利了吗?能像百年德企那样扛震荡、熬周期,还能保稳健和创新吗?这事儿值得思考。
再看商战局面,一波技术变革总有新王登基,旧王不被淘汰就是新闻。宝马董事长把这形容成“又一轮淘汰赛”,没撒谎。以前多少知名品牌轰轰烈烈消失,原因多种多样,但底层逻辑清晰:谁能跟得上结构变化、创新脚步,谁就存活。所以问题不在淘汰,而是谁能笑到最后。
说到这又涉及“电池”问题。新世代宝马用的动力电池,还得靠宁德时代等亚洲龙头,有人抠字眼说这是不是“受制于人”?宝马一句话怼回去:全球化时代,互通有无,有啥可羞耻的?自己干全部供应链,技术换代慢半拍,结果反而风险更高。能和全世界优秀伙伴一块卷技术、卷价格,这才是大厂智慧。宝马的潜台词是——「技术封闭自己最终只会拖慢进步,全球化才是王道」。有的读者可能不服,觉得自给自足多香啊。你想想:你要自己炼钢、挖电池矿、造芯片,代价高,周期长,最后效率还低。相比之下,多头合作,加速技术进步,不正更有优势?
BMW敢如此坚定地认为“欧洲去依赖化不现实”,也是吃够市场经济的大亏和大甜头。现代产业早成全球拼图,想全部“国产化”,又要省钱又要创新又要开拓市场?鸡蛋想方方面面都圆,是不是想多了?反倒是堵死了学习先进技术、拿下市场机会的路子 ——这不就是自己为难自己吗?
说到底,德国车企优势确实被挑战,但不是要灭亡的节奏。咱们现在见的,是德国汽车顶着压力,一边捍卫自己的技艺和底盘,一边咬牙接受“新时代来临”的现实。宝马的新动作、新平台,不只是自救,更是主动转型。你别看德国人讲话谦虚,其实骨子里的那份自信,一点没少。比起激烈一点的媒体评论,宝马的掌门人还是‘老油条’,看得比谁都透彻:市场有高低,赛道有颠簸,但底蕴还在,真正的胜负手还没到。
有不少圈内分析纠结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新势力能不能击垮德系老牌?我看也别光看眼前涨跌,下盘功夫才是王道。新能源领域中国品牌跑得飞快,补贴政策、灵活供应链确实造了一波风口,但如果单纯拼价格、靠政策输血,自负盈亏下来能剩几个,很值得怀疑。德国企业起步慢,是有点被时代鞭打的意思,但德系沉淀和管理能力那不是吹出来的。这时候到底是“年轻气盛”占上风,还是“老谋深算”能熬出头?时间会给答案。
至于“救世主”之说,齐普策为啥边笑边否认?你以为是谦卑,实际是对这个词很不屑。企业发展最忌讳寄希望于一款爆款、一次并购、一场“科技跳跃”来扭转乾坤。你看那句——“我们要做的是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就嚣张地透露出德国精明。什么救世主,都是活在幻想里的事,真正靠谱的是每年都能刷出创新、稳定挣钱,活得更长远。这才是大厂应有的格局。
你回头琢磨下,从美国三大到韩国现代再到中国新能源,小高潮不断,但最后谁在行业熬成“钉子户”,谁就站成了市场铁打的标杆。德国汽车最大的信心,恰恰在这里。
新能源、智能化是潮流没错,但不是谁一出奇招就能彻底颠覆世界。德国车企今天遇到挑战,靠的是“边学边转”、不断升级自己底盘和工业体系,而不是靠热气腾腾的救世主。宝马提出新世代车型,说白了就是“我还是宝马,我是新世代的宝马”。用脚投票的客户、用钱说话的市场,最终会给出答案。
圈外人有时候喜欢看热闹,热爱“新王登基”,仿佛老贵族都得靠边站。但许多企业最后倒塌,未必是遇到真正的危机,而是被风口、被书写为“救世主”的神话拖了后腿。搞汽车产业跟拍脑袋做潮牌生意不一样,耐得住寂寞的,坐得住冷板凳的,往往是最后的赢家。
综上,不需要救世主,靠实打实的技术、商业模式和长期定力,才能在产业洗牌中站稳脚跟。这话听起来很朴素,却是德国人百年不倒的真经。看似一块铁的宝马,说的其实是整个制造业的本质规律——没有救世主,只有苦练内功和踏踏实实的底层建设。
所以,各位,别被“救世主”三个字忽悠了。真正的赢家,都是一天天攒出来的功夫,而不是靠谁从天而降的光环。咱们坐等几年,市场会给出答案。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