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海证券这份摩托车行业报告,越看越有意思:2025 年 1-9 月整个行业内销才卖了 337 万辆,同比还降了 3%,不少企业内销数据都不好看;可外销却卖了 942 万辆,同比猛增 22%,尤其是排量超 250cc 的大排量摩托车,外销直接飙了 65%,卖了 41.2 万辆。同样是摩托车,为啥国内没人买,国外却抢着要?春风动力、隆鑫通用这些企业还能靠外销逆势增长,难道中国摩托车在海外成了 “香饽饽”?其实扒透数据才懂,不是国内市场不行了,是行业在 “国内调整、海外突围”—— 海外需求爆发 + 中国企业产品升级,把 “小排量薄利生意” 做成了 “大排量高毛利买卖”,这波增长根本不是偶然。
疑问 1:内销为啥跌?不是没人骑,是政策 + 电动车抢了市场
别觉得国内没人需要摩托车了,内销下滑主要是两个 “外部冲击”,跟摩托车本身没关系:
首先,禁限摩政策还在影响,大城市骑不了。国内像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要么禁摩要么限牌,就算二三线城市,部分区域也不让摩托车进主城区。2025 年 1-9 月内销里,150-250cc 排量的销量直接跌了 33%,这种排量本来是通勤主力,可禁限摩一卡,没人敢买了。反观大排量(>250cc)内销还涨了 8%,因为买大排量的多是玩车的,能上牌照的地方相对多,而且不在乎这点成本,但这部分人毕竟是少数,拉不动整体内销。
其次,电动车抢了 “通勤蛋糕”。现在国内电动两轮车太方便了,充电便宜、不用加油、还能上牌,通勤半径 10 公里内,比摩托车实用多了。2025 年 1-9 月国内电动两轮车销量同比增 15%,刚好跟摩托车内销跌 3% 形成反差,尤其是 125cc 以下的小排量摩托车,基本被电动车取代了,内销能不跌吗?
疑问 2:外销为啥爆?海外缺好车,中国企业刚好补位
国外不是没有摩托车,可中国摩托车能卖爆,靠的是 “需求匹配 + 性价比优势”,这两点抓得太准了:
第一,海外在 “从小排量换大排量”,中国企业刚好有产能。以前东南亚、南美这些地方,大家骑的都是 125cc 以下的小排量摩托车,现在经济好转,开始换 250cc 以上的大排量,比如用来长途通勤、载重物,甚至玩车。2025 年 1-9 月全球大排量摩托车需求增 30%,而中国企业早就布局了大排量生产线,像春风动力 > 250cc 外销增 63%,隆鑫通用 > 250cc 外销增 71%,刚好能满足这个需求。反观日本本田、雅马哈,大排量摩托车价格比中国贵 50% 以上,交付还得等 3 个月,中国企业价格低、交付快(1 个月内),不抢才怪。
第二,海外电动摩托车刚起步,中国企业先跑一步。除了燃油车,电动摩托车也是个增量,春风动力 2025 年 1-9 月电动摩托车卖了 22.5 万台,同比增 6.2 倍,主要销往欧洲和东南亚。欧洲要碳中和,补贴电动摩托车;东南亚电网不完善,电动摩托车充电方便还便宜,中国企业的电动摩托车续航能到 150 公里,比当地品牌多 50 公里,价格还低 20%,自然好卖。
疑问 3:企业咋应对的?放弃小排量内销,主攻外销 + 大排量 + 电动化
内销不好卖,聪明的企业早就 “掉头出海”,还调整了产品结构,不是硬扛:
看春风动力就知道,它太会抓重点了:内销虽然跌 13%,但外销增 17%,尤其是 > 250cc 大排量外销增 63%,电动摩托车还增 6.2 倍,相当于把内销的损失全靠外销补回来了,甚至还多赚了。隆鑫通用更狠,外销占比高达 93%(97.6 万辆),>250cc 大排量外销增 71%,就算整体销量跌 10%,但大排量产品毛利高,利润反而没少赚。
就连钱江摩托,虽然整体销量跌 12%,但大排量外销增 28%,也在往高毛利产品转。这些企业的思路很一致:不跟国内电动车抢通勤市场,也不做不赚钱的小排量内销,转而主攻海外大排量和电动化,这才是 “避坑找增量” 的正确操作。
总结:摩托车行业不是衰退,是 “结构性突围”,外销 + 大排量 + 电动化是主线
国海证券维持 “推荐” 评级,核心逻辑不是看整体销量,而是看 “结构性机会”,结论很清晰:
简单说,现在摩托车行业不是 “不行了”,是 “换个地方赚钱”—— 国内不好卖就去国外,小排量不赚钱就做大排量,燃油车有竞争就做电动车。后续只要海外关税不涨、禁限摩政策不恶化,主攻外销和产品升级的企业,还能继续赚翻。
你觉得东南亚市场还能让中国摩托车卖多久?电动摩托车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爆点?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