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今天咱们要聊的,可不是寻常的汽车新闻,而是智能驾驶领域里的一件大事儿——元戎启行拿出了他们的VLA模型,而且目标直指15万级别的市场。
这可真是给平静的市场投下了一枚石子,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说起元戎启行,很多人可能还只知道他们是“技术极客”的代名词,在技术研发的道路上,他们确实是默默耕耘,从无图方案到端到端辅助驾驶,都走在行业前列。
但这次,他们一反常态,不再强调“灵活”、“激进”,而是主打“防御性驾驶”。
这让不少人感到疑惑:难道是技术上少了点儿“锐气”?
在我看来,这“防御性驾驶”绝非“保守”之举,反而是一种更高级别的“技术哲学”。
你想想,正如“防守反击”才是强队的本色,一味地往前冲,如果后方不稳,那也是徒劳。
真正的智慧,在于能够预判风险,提前规避。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元戎启行的VLA模型,正是要在“势”上做文章。
当AI面对路口盲区,它不再是简单地“看不见即不存在”,而是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司机,会推测“可能有人”,并提前减速。
在山路转弯时,它不会仅仅遵循固定规则,而是会考虑“人无伤,己安好”,主动减速并发出提示。
这哪里是“保守”?
这分明是对潜在风险的精准预判,是一种“料敌于先”的智慧。
要做到这一点,对AI的“思维链”和“长时序推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需要AI能够“读懂空气”,甚至“预判你的预判”。
这比起简单识别车道线、识别行人,要复杂得多。
元戎启行将此作为VLA模型的标签,在我看来,是他们将技术推向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过去六年,元戎启行在技术研发上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从无图方案到端到端辅助驾驶,每一次技术迭代,他们都跑在了前面。
这很容易让人觉得,他们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技术书生”。
但这次发布会,画风陡转。
周光先生开场就亮出了“家底”:量产车接近10万台,并且已经拿下了超过10款车型的定点合作,第四季度交付量还将继续攀升。
这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元戎启行的VLA模型,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纸上谈兵”,而是要真正走向市场,与广大消费者见面。
更令人瞩目的是,他们宣称15万以上的车型都能适配,10万级别的车型也通过优化能够搭载。
这一下子,就打破了智能驾驶技术的高端壁垒。
15万这个价位,正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战场”,销量巨大,竞争激烈。
如果元戎启行的VLA模型能够在此价位普及,那将是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出圈”的重要标志。
这好比是,你练就了一身盖世武功,但只能在深山老林里施展,无人问津;而一旦你能将其简化,推向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受益,那才是真正的“侠之大者”。
元戎启行此番,正是要将“武林秘籍”转化为“大众福利”。
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元戎启行在技术之外,展现出的“兼容并蓄”的胸怀。
在这个技术路线“站队”现象普遍的时代,他们却显得格外“海纳百川”。
这种“随性”的背后,是对商业化落地更深切的理解。
首先,是感知硬件的兼容。
当前市场上,有的厂商固守激光雷达,有的则力挺纯视觉。
而元戎启行,却通过DeepRoute IO 2.0平台,同时支持激光雷达和纯视觉方案。
正如周光先生所言:“短期激光雷达仍有其价值;长期来看,大模型有望逐步解决现在依赖激光雷达的部分任务。”这说明他们并非“技术偏执狂”,而是能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策略,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其次,是车端多芯片平台的兼容。
英伟达、高通、地平线、黑芝麻……元戎启行这家“技术极客”,竟然能够与众多芯片巨头携手合作。
这就好比,一款游戏如果只能在特定品牌的电脑上运行,其用户群体必然受限。
而如果它能适配各种配置的电脑,就能吸引更广泛的玩家。
元戎启行拥抱多芯片平台,正是为了拓展与更多车企的合作空间,让VLA模型能够装载进更多的车型。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价格上的兼容。
前面提到,15万市场是他们的目标。
这意味着,元戎启行不再局限于高端市场,而是要下沉到更广阔的消费者群体中。
当一项技术既领先,又易于被大众接受时,它的生命力才会更加旺盛。
正如“千里马”固然难得,但“驽马”也能致远。
元戎启行此举,正是要让先进智能驾驶技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享”。
当然,我也得坦言,这条路并非坦途。
要在10万、15万这个价位实现高水平的智能驾驶,成本控制是一大考验。
毕竟,VLA模型对算力的需求不容小觑。
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其他厂商在客户数量和交付量上也占有优势。
元戎启行此番操作,虽然稳健,但也充满挑战。
周光先生在这次发布会上,展现出的不再仅仅是“技术极客”的形象,更像是一位深谙市场规律的“战略家”。
他强调“防御性驾驶”,并非“示弱”,而是追求“稳健”。
他公布的商业化进展,也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落地”。
尤其是在当前智能驾驶宣传趋于理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凸显。
元戎启行选择“防御性驾驶”,恰恰切中了市场的痛点。
这如同在追求“速度与激情”的浪潮中,人们猛然发现,“安全”才是最宝贵的基石。
此时,一个稳健可靠的AI,更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周光先生对“理性宣传”的强调,也让我十分赞同。
如今许多智能驾驶的宣传,往往带有夸大的成分,动辄“解放双手”,甚至“完全无人驾驶”,这固然能引起一阵轰动,但一旦达不到承诺的效果,反而会招致消费者的反感。
元戎启行这种“务实”的态度,脚踏实地将技术打磨好,再逐步推广,我个人非常欣赏。
在技术“进攻”与“防御”的辩证统一,在理性竞争与感性市场之间的权衡,元戎启行此次迈出了关键一步。
他们以“防御性驾驶”为“进攻”的旗帜,以“兼容并蓄”为“落地”的根基。
这究竟是“另辟蹊径”,还是“顺势而为”?
答案或许只能交给时间来揭晓。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元戎启行的VLA模型,真的能够实现技术领先,并且被广大消费者接受,那么它必将在中国汽车市场的这片“红海”中,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
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胜利,更是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你对“防御性驾驶”的AI有何看法?
元戎启行这次的“破圈”之举,能否成功?
不妨留下你的看法,让我们一同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