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方程豹钛系列双车亮相深圳国际车展,现场气氛火爆,我也凑到展位边看了会儿。这次的钛系列,特别是钛7,真是引得不少人围观体验。你知道吗?在我去之前,心里还在想,钛7就是个很大块的SUV,也没想到它的车长竟然快5米,宽到2米,坐进去那叫一个宽敞。
这车的空间设计真有点惊喜。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乘员舱有效车长超过3.3米,净高度达到近1.4米。站在车里,感觉腰都能挺直,孩童穿行也毫无压力。搞得我一直在想,谁设计的?是不是在考虑后排家人怎么看电视、吃水果这类细节?毕竟长得够大的车,想做到照顾全家需求,不是简单嘴上说说。
展会上,现场观众也都在体验钛7。有个大叔带着两个孩子,试坐完后笑着说:这空间,回家都不愿意下车了。我觉得这个反应挺典型的。钛7除了空间大,还搭载了比亚迪自家的三电技术,加上新一代DM技术,纯电续航能达到104%,按我经验,这样的续航,普通家庭日常用,不算问题。虽然我不敢保证每次都能104%,但实际用起来还挺安心。
有点跑题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想问,你们觉得大空间有多重要?我跟几个朋友聊过,他们都说,有时候坐到那么大,感觉像坐在客厅。但细想想,这样的空间是不是麻烦更多油耗?尤其是我挺疑惑:大车在城市里转弯是不是特别累?这不禁让我想到,钛7的七屏联动交互,实际用起来体验如何?毕竟,咱们不都是为了科技舒服感才走入车里的吗。
说到车价,钛7售价在17.98万元到21.98万元间,配置还算丰富。另一方面,钛3加推501KM后驱Ultra版,起价14.98万元。你看到没有,这价格其实挺有竞争力,尤其是考虑到它的配置和空间。普通家用SUV,这个价位想要兼顾空间和智能,不容易啊。刚才我发朋友圈问:你们更看重空间大,还是科技感?,有人回复空间大,像自家客厅一样,有人说科技满满,特别酷。其实这也是不同用户的偏好——我自己更偏向于实用,但心里也欣赏一些酷炫的科技。
对比同价位车型,比如说某些合资品牌的SUV,多数空间不如钛7那么巨大,配置上也差点意思。实际上,不少品牌虽然说空间够用,但细节上用料和设计,真不能跟比亚迪比。比亚迪钛系列走的是科技硬派路线,不怕比拼。
这让我挺好奇,供应链的部分——其实比亚迪的三电技术就像个拼装工厂的高级工人,用一种生活中的比喻:就像——你买拼装家具,老板告诉你材料质量决定成品,而比亚迪的电池+电机技术,实际上更像专门给家具配家具配件的品牌。垂直整合带来的好处在哪?就是说,供应链稳定,技术可控,才能确保每辆车的硬核表现。
也不能一杆子打一船人。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因为成本控制或研发追求极致,才让这些科技配置在实际体验中表现得那么有刚性?全自动驾驶辅助,虽然说应用已变成熟,但我碰到个朋友开着钛7,跑高速时突然吓一跳,因为传感器反应还没那么快,总觉得有点过犹不及。
我之前还翻了下相册,钛7的设计细节,比如中控的七屏联动,是不是只高科技感呢?实际上,操作体验还得靠软件调教得顺畅,不能只靠硬件堆砌。否则,科技感变成了看起来很牛逼,实际用起来很麻烦。反倒是比亚迪能在这方面保持一个微妙的平衡。
我在车展转了一圈,看到很多人在问充电网覆盖续航真实表现。我其实一直在猜测:钛7的全速域轮端解耦技术是不是比我想象中还靠谱?我一直觉得:如果真的能做到无感切换两驱四驱,那将会是个革命性突破(我其实没细想过这个技术在实际后续使用中会不会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坑——这是个猜测,随便说说)。
这次车展其实也让我觉得:新势力品牌的突破点在哪里?除了亮眼的配置、空间、科技,最重要的是走得稳,走得远。比如钛系列的成交速度——10万交付,15万交付,这数据其实挺炸裂的。可这是不是代表只有一时的热潮呢?还是说,新品牌的创新力真的能撑起来全局?这是我在脑子里反复琢磨的问题。
你觉得,大空间和智能科技,哪个更打动你?或者,还有没有我没想到的关键点?反正我自己,下次去试驾,肯定还想多体验几次,看看到底科技大空间能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不同感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