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都感觉挺有意思的,一方面,我们打开销量榜,比亚迪每个月轻轻松松卖出三十多万辆车,这个数字放眼全球都相当惊人,可以说是凭一己之力改变了国内汽车市场的格局。
大街小巷,尤其是那些绿牌车里,十辆有七八辆都是比亚迪,这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另一方面,只要你上网看看,又会发现很多声音在说比亚迪好像遇到麻烦了,说它的车不好卖了,品牌上不去了,感觉有点后劲不足。
这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一个卖得这么好的品牌,怎么会同时有这么多担忧的声音呢?
这到底是比亚迪真的出了问题,还是咱们对这个国产领头羊的期望太高,用放大镜在看它呢?
咱们今天就像街坊邻居聊天一样,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件事。
首先,咱们得说说比亚迪的根基,也就是那些我们最熟悉的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比如秦、宋、汉、唐,还有海豚、海豹这些。
它们能有今天的地位,靠的就是一个简单粗暴但极其有效的策略:把价格打下来,让普通老百姓也能买得起、用得起新能源车。
特别是秦和宋这两款车,凭借着超级省油的混动技术和亲民的价格,直接冲击了十几万价位合资燃油车的市场。
以前很多人买车首选可能是朗逸、轩逸、卡罗拉,但现在,很多人会把比亚迪的秦PLUS DM-i放在第一位考虑,因为它能上绿牌,不限行,而且一箱油能跑上千公里,用车成本确实低。
这就是比亚迪最大的功劳,它让新能源车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新玩意儿”,变成了走进千家万户的“实在工具”。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这种巨大的成功,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烦恼。
最明显的一个,就是很多人给比亚迪贴上了“网约车”的标签。
因为秦和宋系列实在是太适合跑网约车了,省钱、皮实,回本快,所以全国各地的网约车司机都特别青睐它们。
这本来是好事,证明了产品的可靠性。
可对于普通家庭用户来说,感觉就有点微妙了。
你想想,你高高兴兴花了十几万买了辆新车,结果开出门一瞧,满大街跑的网约车跟你这车长得一模一样,心里多少会有点儿不是滋味。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精心挑选了一件衣服,结果发现成了大家都在穿的“工服”,那种专属感和价值感一下子就降低了。
这直接影响了比亚迪品牌形象的提升。
另一个烦恼,是销量增长开始放缓了。
数据不会说谎,我们看看比亚迪的当家花旦秦系列,在去年最火爆的时候,一个月能卖掉超过四万辆。
现在,比亚迪推出了技术更新、定位更高的秦L,按理说应该能带来巨大的增量,但结果是秦和秦L两款车加在一起,月销量也就四万四千多台。
这并不是说秦L不好,而是说明在10万到15万这个价格区间,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了,比亚迪能争取的客户,大部分已经争取到了,再想实现过去那种翻倍式的增长,难度非常大。
这就好比一个杯子里的水已经快满了,你再往里倒,也加不进多少了。
宋系列也面临同样的情况,销量出现了小幅下滑,需要靠老款车型降价来维持热度。
这其实是一个成功品牌必然会遇到的阶段,我们称之为“平台期”。
如果说十到二十万的市场是比亚迪的舒适区,那么二十到三十万这个区间,对它来说就是个非常难受的“夹心层”。
在这个价位买车的消费者,需求变得复杂多了。
他们不仅仅要求车子省油、空间大,还开始追求设计感、科技感、品牌调性,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认同。
而这些,恰恰是比亚迪目前需要补课的地方。
我们拿比亚迪寄予厚望的海豹来举例。
这款车刚上市的时候,凭借着运动化的设计和一些新技术,被看作是挑战特斯拉Model 3的种子选手。
但实际的市场表现却不温不火。
为什么呢?
因为它的对手实在太强大了。
特斯拉不仅仅是一辆车,它代表的是一种科技潮流和极简主义的文化,它的自动驾驶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极强的号召力。
然后半路又杀出来一个小米SU7,凭借雷军个人的巨大影响力和“人车家生态”的全新概念,一上市就成了流量中心,吸引了所有年轻人的目光。
除此之外,还有像吉利的极氪007、小鹏P7i这些对手,也都在设计、性能和智能座舱方面下足了功夫,各有各的绝活。
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中,比亚迪的短板就暴露了出来,尤其是在智能化,特别是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方面。
当隔壁的华为问界和阿维塔已经可以在复杂的市区道路实现领航辅助驾驶,小鹏的XNGP也号称全国都能用的时候,比亚迪的智能驾驶系统虽然在不断进步,但在消费者的心智中,总感觉还差那么一口气。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想买便宜实惠车型的消费者,可能会觉得比亚迪的某些车型超了预算;而手握二三十万预算,追求更高品质和科技体验的消费者,又会觉得比亚e迪的品牌形象和智能化水平,还不足以让他们下定决心。
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卡位,是比亚迪当前最头疼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比亚迪也做了很多努力,最核心的战略就是向上突破,推出了腾势、方程豹和仰望这三个定位更高的品牌。
这个想法是完全正确的,只有把品牌做上去,才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形成更健康的品牌形象。
但这条路走起来,比想象中要艰难。
仰望品牌,通过“原地掉头”、“应急浮水”这些颠覆性的技术,确实向全世界展示了比亚迪强大的技术实力,也把品牌的声望拉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对于真正花一百万去买车的富裕阶层来说,他们除了看重技术,可能更在意一个品牌长年累月沉淀下来的文化、历史和社交圈层的价值,而这些是需要时间来慢慢培养的。
腾势品牌,目标是瞄准家庭豪华市场,推出的MPV车型腾势D9确实卖得不错,抓住了高端商务和家庭出行的需求。
但后续推出的轿车和SUV车型,在面对理想、问界这些强大的对手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没能形成有效的突破。
反倒是看起来最“小众”的方程豹,凭借着“硬派越野”和“新能源”的结合,精准地切入了一个蓝海市场,豹5这款车一上市就获得了成功。
这也给比亚迪提了个醒,有时候精准地找到一个细分市场并把它做深做透,比大而全地四面出击效果可能更好。
所以总的来看,说比亚迪“卖不动了”或者“要崩了”,这肯定是夸大其词了。
一个每个月稳定贡献三十多万销量的企业,它的基础是非常牢固的。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确实遇到了成长的烦恼。
市场竞争的环境已经变了,过去比亚迪靠着DM-i混动和刀片电池这两样法宝就能大杀四方,但现在,对手们也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混动技术和高安全性电池,比亚迪的技术优势正在被逐渐追平。
消费者们的需求也在变化,智能化已经成了和续航、安全同等重要的考量因素。
对于比亚迪来说,那个可以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它站在舞台中央,必须拿出更强的产品、更好的技术和更清晰的品牌战略,来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
如何让秦、宋这些基本盘车型焕发新的活力,如何让中端车型在激烈的搏杀中站稳脚跟,以及如何让高端品牌真正深入人心,是它接下来必须认真思考和解答的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