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售价,吉利反攻欧洲?从“水手”到“船长”

一款车,国内卖十来万,漂洋过海到了伦敦,反手就标价近三倍?还真有人买。

吉利EX5(国内叫银河E5)在英国就这么干了。这背后已经不是简单的卖车逻辑,而是要把研发、供应链、服务整套体系都搬过去,要在别人的主场生根。

这片全球汽车工业的核心腹地,早已不是什么试水区,而是围绕产业链主导权的真正博弈场。

驶向深水区,就得直面那些冰山。

三倍售价,吉利反攻欧洲?从“水手”到“船长”-有驾

2020年以前,我们还停留在传统贸易出口期,国内造好车,扔给外贸公司,车企自己基本不管。这种轻量尝试曾占了新能源出口的七成以上。

然后,欧盟25%反补贴税的重拳砸下来,当月对欧出口就掉了30%。比关税更要命的是R155信息安全法规这类隐形关卡,有车企就因为车机数据加密不达标,整船车在港口困了一个月,光仓储费就赔了上千万。

海运也是个大麻烦。中资滚装船运力只占全球的7.6%,旺季欧洲航线运价能涨40%,交付周期翻倍,用户的耐心就这么耗没了。

后来学聪明了,搞散件组装。把电池、电机运到海外工厂拼,运输成本是降了,也能绕开关税。

三倍售价,吉利反攻欧洲?从“水手”到“船长”-有驾

结果,品牌冰山又撞上来了。我们以为堆配置就能赢,弄个15.6寸大屏、座椅加热,欧洲媒体试驾完的评价是:配置亮眼,但驾驶质感不足。销量惨淡。

供应链的脆弱性更是致命。2024年红海一出事,苏伊士运河停摆,有工厂的电池模组断供,停工12天,损失几千万。售后体系跟不上,维修响应要20多天,用户体验崩了,区域业务只能关停。

无论是卖产品还是拼组装,都只是在冰缝里打转,被动得很。

2024年前后,头部车企开始组联合舰队了。整车是旗舰,零部件厂商护航,服务配套是补给线。

三倍售价,吉利反攻欧洲?从“水手”到“船长”-有驾

逻辑变成了带着体系找生态,核心是品牌,支撑是本地产能,保障是全链路渠道。

但最难的本土化冰山也浮起来了。有车企把欧洲用户的智驾数据传回国内,违反法规被重罚上亿欧元;有品牌光顾着铺货,服务网跟不上,投诉飞起;还有研发中心里,中方团队要功能集成,欧方坚持极简操作,双方吵翻,车型延期6个月,错过了购车旺季。

要从卖得进去到站得住脚,必须从水手变成船长。

第一个动作是品牌破冰,从性价比卷到心价比。吉利的路子很深,2006年就入股了伦敦出租车公司,建了英国首家新能源工厂。后面又陆续投了路特斯、阿斯顿·马丁。

三倍售价,吉利反攻欧洲?从“水手”到“船长”-有驾

这次EX5登陆英国,底盘调校是路特斯工程团队做的,精准迎合欧洲人对操控的偏好。智能座舱也深度融合本地服务。这套本土基因+中国技术的组合,一下就跳出了配置内卷。

第二个是产能扎根,从长途输血变本地造血。吉利在英国考文垂、意大利米兰、瑞典哥德堡都建了设计中心,搞多元文化融合。

第三个是渠道融合。前端是体验店,中端在英法德布局区域配件仓,目标是48小时内响应售后。后端依托考文垂数据中心,确保数据合规。

这套体系的威力已经显现。2025年1到10月,吉利新能源出口涨了218%。

三倍售价,吉利反攻欧洲?从“水手”到“船长”-有驾

选择英国作为支点也很有讲究。脱欧后,英国没跟欧盟一起加征那个25%的税,成了缓冲区。2025年上半年,英国纯电车销量激增34.6%,取代德国成了欧洲最大新能源市场。

英国本土缺强势的大众化品牌,消费者接受度高。而且中英在绿色战略上很契合,英国基础研究强,中国电动化技术和规模制造强,正好互补。吉利在国际MSCI ESG评级拿了AA,行业里算领先的。

吉利通过收购阿斯顿·马丁这些布局,在英国已经有了一张网。到2025年,25家销售网点计划在2026年拓展到100家。EX5上市就不用从零开始。

当然,敢这么在海外高风险创新,背后是国内大本营在输血。过去11年,吉利研发投了超2500亿。国内市占率也从6.3%爬到了10.4%,稳居第二。

三倍售价,吉利反攻欧洲?从“水手”到“船长”-有驾

这就是双核驱动:中国市场做战略大本营,负责技术迭代和现金流;海外生态位做创新前沿,负责技术适应性验证和品牌提升。

2025年10月,吉利单月新能源销量达到177882辆,同比增长64%,稳居全球前二。新能源渗透率四年间从6.2%飙到单月最高60.5%,这速度确实吓人。

吉利的航迹,就是中国车企出海范式的缩影。我们不再满足于乘风,而是开始自己造船去主动破冰。

三倍售价,吉利反攻欧洲?从“水手”到“船长”-有驾

不过,破冰终究只是序章。深水区的暗流和风浪,才真正考验耐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