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口径刚出来,合资车型1-8月销量降幅榜里,本田占了五席,新能源渗透率已超45%,本田新能源却不到5%。数据像两只没对上眼的同学,站在同一张桌前,我一时不知道该先看哪边的脚步。手里咖啡微苦,杯沿的水纹反射着灯光,我就这一下子想起一个细节:车间的吹焊机咔嚓一下停住,整条线像被拉回了现实。微风拂过钱江路的夜,味道里混着柴油和纸张的味道。
同事递来表格,低声问: 本田怎么撑? 我回: 渗透率才5%上下,新能源还在慢慢追赶,统一节拍还没握稳。 他点点头又笑了:只是看起来像是从慢车道突然切到快车道。 我说:对,数据要看全,销量的节奏更要看细节。句子里有些急促的空格,让人觉得这事儿比想象的还要杂。
第二段对话里,同事又抛来一堆本田要不要加速电动化? 我盯着屏幕,打趣道:你以为加速就能解决问题吗?这事不是光踩油门就行。 他说:也许是供应链的节拍、也可能是经销商的排队时间。 我点头,心里却在想:真要走电动化,线上的监控和线下的陈列都得同时跑。
1-8月里,新能源渗透率的区间感很好玩:45%上下的估算(体感/样本少),8月合资品牌同比-0.99%(官方口径但月度口径不稳定),上半年品牌份额从34.8%降到约30%(趋势性但不确定)。这组数字像把尺子随手放在桌面,测量的是市场的角度,而不是你家的车库里能不能多出一台电动车的答案。再给你一个更直白的感受:新能源车型在本田系里确实像两条并行线,几乎没交汇的迹象。
同价位/同类两款车的实操差别,我最近用过的就是POLO和飞度。飞度车身轻,后排头部空间还算可观,座椅贴合度高,日常城市路况里你会觉得车身灵活;POLO则底盘更稳,转向更清晰,油耗如果你走中速巡航,数字看起来更省。实操上很明显:同价位下,飞度更适合日常上道就好、偶尔周末拉个家人,POLO更像细水长流的日常省心派。这并不是说谁好谁坏,而是一个在场景上的不同选择。你会不会在意后排空间被谁封神?我更在意的是你到底愿不愿意为了智能化多花一点时间在设定上。
研发和供应链的节拍,有时候像买菜。你想要新鲜、便宜、又快速到手,三件事里总有两件要忍痛放弃。我的生活比喻就是:研发像做菜,供应链像备菜,渠道像端盘子。如果锅里用的是老原料,菜也许味道老,但端出去的速度就不会慢到让人挪不开视线。车子的智能化、续航与成本,往往不是单点问题,而是一连串你选哪种调味料的组合。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上个月试驾记录里的一句话:导航提示突然变慢,车道线识别像在打瞌睡。你看,这不是技术崩了,是场景切换的代价。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同价位的车里,智能化的体验总被感受落差拉扯着?这或许跟经销商的库存与配置差异有关,也可能是生产线上的芯片短缺把后面的软件更新挤到了次要位置。
有几个问题,你也许会点头,也许会皱眉:
- 如果新能源渗透率继续保持现在的节奏,合资品牌的门槛会不会被拉高,用户体验会不会因此被拉长?
- 本田在电动化上的路径,是不是被现有车型利润结构绑着,才导致转型速度慢?还是说市场教育本身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 对于你来说,买车时更在意哪一个环节:电动化比例、智能化水平,还是日常开起来的省心感?
小情绪两则:有点嫌麻烦,改造一个车队列就像改家里电路,总要找对人和时机。也有点自嘲:别告诉我新能源=未来,我现在就是在等一个能在堵车里给我一个轻松日常的方向盘反馈的存在。
临场小计算(口算院线水准,粗糙但算得出味道):
- 燃油车大致油耗2.2-2.5升/百公里,7.5元/L,成本约16.5-18.8元/百公里。
- 电动车大致耗电15-20 kWh/百公里,充电成本1.2元/kWh(自家充电桩)的话,约18-24元/百公里。
也就是说,在城市日常跑法里,百公里成本相近但体验差异在于充电便利和最后的驾驶感受。这个临场小计算只是个粗糙的方向盘指示,具体要看你家的充电桩密度和用车场景。
一位维修师傅小李曾对我说过一句话: 电动车多好,坑在充电和保修上,店里找零件像找拼图。 这句话没说尽,但有道理:你要的是一个真实可行的日常,而不是纸上谈兵的未来。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愿意承认自己的判断,也愿意被你纠正。也许你会问:本田要不要把新能源推进放在第一位?还是继续把现有燃油车做稳健的深加工?也许答案不唯一,甚至会随市场这条河的方向变化。你怎么看?
当你关上门,车灯还在闪烁,仪表盘的蓝光像一张未来的地图。你会不会想起那个在展厅里摸不到电动座椅的少年?他是不是已经在心里给新能源给了一个名字?我想听你描述你心里的电动化的味道,你愿意说说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