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柳汽71年造车底蕴:从广西老厂到安全争议现场
理想i8那场碰撞,最近在车友群里被反复刷屏。视频里一辆乘龙重卡跟i8正面怼上,八吨的大家伙轮子都飞了起来,驾驶室直接扣在轿车头上,看着真有点心惊肉跳。邻居老李看完还说:“这不就是拿人吓唬人嘛?”其实,这事最后倒是把低调的东风柳州汽车给推到了前台。
事情后续比我想象得复杂。理想那边自信满满,说啥“180吨冲击力下安全性没问题”,中国汽研也出来站台,说流程合规。但7月31号东风柳汽发了声明,一开口就挑明了症结:你们到底有没有改装?卡扣是不是固定好的?场地、速度这些细节怎么一个都没说清楚?要知道,在我们这种小地方修过几年货车的人都懂,有时候螺丝松一点点,碰撞结果能差十万八千里。
顺便插一句,我表哥以前就在南宁跑运输,他常念叨,“乘龙这牌子结实归结实,但真遇见极端工况,不是谁拍个视频就能说明白。”他说他们群里还有人专门吐槽,现在网上流行用非常规方法搞,把正常碰撞标准搅成一锅粥,到头来司机和家属反而最吃亏。
说回正题,其实很多年轻朋友可能不知道,这家厂历史可不短。1969年就整出广西第一辆汽车,那会儿据说全村放鞭炮庆祝;后来1981年跟东风联营进步更快,一度成为当地引以为傲的大企业。我小时候路过柳州,还记得大门口挂着“军工品质”几个字,那气势现在小品牌真学不来。
再往后,他们手里的产品线越来越宽,从重型牵引、自卸到新能源轻卡都有覆盖。我舅舅前年买的就是乘龙纯电轻卡,据他说那玩意充电半小时顶一天活,而且承载能力杠杠滴。不过他也抱怨过空调系统夏天不给力——师傅嘴快,“这配置省油但省心一般”。还有一次维修时才发现,原厂导航竟然还能切换本地方言播报,这种冷门功能连4S店销售都懒得介绍,只是有次技师顺嘴提了一句,我还以为他开玩笑呢。
至于乘用系列,“风行”MPV当初出来的时候,我表姐家第一时间入手了一台菱智,她直夸空间大又耐糙,小孩搬家堆杂物随便塞。这两年新出的星海V9据说动力系统很猛,有个混动模式还能拉到1300公里续航——不过身边没人买过,只听微信群有人晒图显摆内饰带星空顶棚、香氛包啥的,看起来挺唬人的。我个人对无框车门兴趣更大些,就是担心冬天北方冻住打不开……毕竟之前景逸S50那些高强钢结构早几年已经让它C-NCAP五星认证拿下,不光噱头,也算踏实本分吧。
讲道理,现在国内外竞争这么卷,他们提出什么2030双擎计划,还要搞海外市场三十万辆目标。这事我和隔壁做物流的小张聊起,他摇头:“别吹牛皮啦!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家的公益做得确实靠谱。”比如那个“望子乘龙”项目,每卖一辆捐100块钱给智能义肢项目。他侄女去年参加夏令营回来特开心,说主办方请来的志愿者全程陪跑,比学校组织活动还认真。有时候企业责任不是喊口号,是琐碎落地,比如帮司机孩子圆梦读书这种暖心事儿,就特别容易让普通家庭记住这个牌子。
回看这次所谓安全争议,其实核心还是两种思路较劲。一边喜欢舞台效果,用极限画面博眼球;另一边则死磕真实场景,把每一步标准化流程藏在日常生产维护中。像我们维修圈经常传的话:“真正靠谱的是平时多拧几遍螺丝,而不是临时秀肌肉。”
别的不敢多讲,就拿商用车型他们最早搞出龙骨框架驾驶室,加四层吸能结构(抗冲击、缓冲、高强骨架、柔性防护),这些设计很多老司机评价比进口货差不了多少。而且主动预警加被动保护双保险,比如AEBS自动紧急制动+驾驶室后移技术组合拳,用起来虽然偶尔误触报警烦人,但关键时候保命还是靠它们。有一次亲戚高速追尾,多亏后移技术救了副驾一命,否则损失难以估量——这种事故新闻其实行业内部流传不少,只是媒体鲜少关注罢了。
并非所有细节都是优等生水平。有位技师私下吐槽某批次零部件返修率偏高,好在厂家响应速度快,经销商态度也硬气。“哪怕配件断货,也会先借旧件应急。”这是南宁4S店老板娘原话,她脾气火爆,但客户关系一直不错,大概也是因为遇事肯扛责吧?
无论市面上怎么炒作视频花样翻新,对于咱普通用户更关心的是谁愿意把安全做到日常生活中去,而不是演示摧毁或炫耀胜负。当今造车江湖水深浪急,要赢尊重,还得靠脚踏实地积累与透明坦诚,不然迟早露馅儿。这些体会,是几十年来跟各种品牌打交道攒下来的经验,也是身边老司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内容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穿插于文内,如需详查可自行检索相关信息及实际案例讨论记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