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的车圈给我一种感觉,就是所有人都疯了,但又好像都开窍了。
前脚小米刚用一场发布会把整个行业的价格体系炸回盘古开天辟地,后脚领克就宣布,它的Z20要跟川超成都队搞联动。
我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是愣了三秒,然后冒出一个念头:啊?现在造车的都这么不务正业了吗?
这感觉就像什么呢?就像两个绝世高手在华山之巅比剑,打得天崩地裂、日月无光,结果其中一个突然掏出一个喇叭开始喊麦:“南来的北往的,都来看一看啊,新出炉的烧饼,又香又脆!”
另一个高手当时就懵了,剑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指。
这就是当下车圈的真实写照。一边是价格战打到刺刀见红,恨不得把对手连人带桌子一起掀了,属于“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自爆式袭击;另一边呢,还在慢悠悠地搞什么“精致潮流生活方式”。
大哥,餐厅都快被炸没了,你还在研究餐巾要怎么叠?太阳都要一个趔趄了,你还在关心草坪的朝向?
咱们得先搞明白一个核心问题: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到底是个什么局?
它不是斯斯文文的存量竞争,不是你多吃一口蛋糕,我少吃一口的事。它是一场黑暗森林里的闪电战。所有人都在拼命开图,所有人都在极限施压。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没有中间选项。
在这种背景下,所有车企的行为都必须放在“生死存亡”这个滤镜下去解读。
领克Z20联动足球队,这事儿本身没毛病,跨界营销嘛,常规操作。但放在今天这个时间点,就显得特别有行为艺术感。它试图传递一种信息:兄弟们,别慌,我们还有闲情逸致看球呢,我们主打一个松弛感。
但问题是,你的用户,你的潜在用户,他们有松弛感吗?
他们没有。他们正在被各种“9万9交个朋友”、“20万内没有对手”的信息轰炸得精神恍惚。他们的核心诉求已经从“这车有什么生活方式”,变成了“这车到底比隔壁便宜多少,多了几个喇叭”。
所以你看,领克Z20的宣传稿里,还在努力地把车的性能和足球做类比。
“零百加速5.3s,是前锋的爆发力。”
“操控稳,是中场的盘带。”
“充电快,是中场休息快速回血。”
是是是,你说的都对。这套逻辑放在三年前,堪称完美。但现在,时代变了。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给你翻译一下这些话在消费者耳朵里是什么样的。
“零百加速5.e3s?”——哦,好像没进3秒,隔壁那个谁谁谁好像更快,价格还……
“操控稳?”——有多稳?有CDC吗?有空悬吗?没有?那不就是“板悬调教得不错”的另一种说法嘛。
“充电快?”——4.5C闪充,15分钟充到80%。挺牛的。但问题是,我得先找到一个能支持这么大功率的充电桩,还得祈祷它前面没排着一辆网约车。
技术的关键,从来不在实验室参数。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而在山东聊城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同样,快充技术的关键也不在C不C,而在高速服务区那个永远在排队的充电桩。
这就是典型的“反技术崇拜”。不是说技术不重要,而是说,当所有人的技术都开始趋同,开始卷参数的时候,这些东西就迅速通货膨胀,变成了基础项,而不是加分项。
这时候你再拿这些东西去比喻足球,就显得有点……刻意。
这就好比你给一个修仙小说里的主角,配了一身金钟罩铁布衫。这功夫本身很厉害,刀枪不入。但问题是,现在满世界都是动不动就“言出法随”、“执掌天道”的变态,你这金钟罩,人家一个眼神就给你瞪穿了。
那现在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两个极端。
一端是赤裸裸的价格屠杀。不讲道理,不讲武德,上来就是掀桌子。我不要利润,我甚至可以亏钱,我的唯一目的,就是让你活不下去。这是一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只要我血厚,就能把你耗死的打法。代表人物,比亚迪。
另一端,是无法解释的品牌玄学。就是那种“我知道它这里不好,那里不行,性价比不高,但我就是喜欢”的宗教式信仰。这种信仰,是技术和价格都无法击穿的。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说智驾多牛逼,他说不定还嫌弃辅助太多,没有“驾驶乐趣”。会买奔驰的人,就是为了那个标。奔驰最值钱的,就是“奔驰”这两个字。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领克,恰恰卡在了中间。
它有不错的技术底子,有源自沃尔沃的安全基因,有一直在线的设计。它想走高端,想讲故事,想打造“生活方式”。但在上面那两种极端力量的夹击下,这种中间地带是最痛苦的。
往上,品牌溢价干不过BBA和特斯拉这种老牌神仙。往下,价格战打不过比亚迪这种已经修炼成精的卷王。
所以它只能不断地“整活儿”,不断地跨界,试图在价格和玄学之外,找到第三条路,也就是“潮流”和“文化”。
我突然想起来我大学时候踢球,被人一脚闷在脸上,半天没缓过来,从此对足球就有了心理阴影。所以他们聊什么体育精神,我脑子里都是嗡嗡声。
说回领克。这次联动成都队,其实是一次非常精准的“城市营销”。领克Z20生于成都,联动成都队,这在逻辑上是完美的闭环。它在赌,赌成都这座城市的本土情怀,赌足球爱好者的圈层认同。
虽然这操作看起来很魔幻,但万一呢?万一真有成都球迷,就吃这一套呢?万一他们觉得,开着“家乡造”的车,去看“家乡队”的比赛,是一种独特的仪式感呢?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它也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宏大叙事已经失效了。车企们已经无法通过一场发布会,一个全国性的广告,去说服所有人。它们必须把姿态放得更低,把颗粒度做得更细,去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攻坚”,去一个圈层一个圈层地“渗透”。
写到这儿我突然觉得,把车圈比作修仙,可能有点对不起那些正经写修仙小说的朋友们。人家那好歹有完整的世界观,车圈这,主打一个随心所欲的发疯。
所以,领克Z20的那个什么懒人零压躺椅,哈曼卡顿音响,软包覆内饰,这些东西重要吗?
重要,也不重要。
对于那些已经被卷到麻木的参数党来说,这些都是锦上添花,有很好,没有也无所谓。但对于那些真的被“成都队”这个点打动的人来说,这些就成了他们说服自己的最后一块砝码。
“你看,我不仅是支持家乡球队,这车的内在军火库也确实挺舒服的,不是吗?”
讲真,真的够了!能不能别搞这些虚的了?
所以,领克Z20联动川超成都队这事儿,本质上不是一次营销,而是一次“信仰筛选”。它用足球这个“任意门”,试图从价格战的血腥废墟中,直接传送到那一小撮目标用户的心里。
它不再追求广而告之,而是追求“精准滴灌”。
从商业逻辑上看,这可能有点匪夷所思,效率太低。但在玄学角度看,没准就成了。
毕竟,在现在这个市场,科学的尽头是玄学,营销的尽头是拜神。拜足球神,也是拜神。
就问你怕不怕?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