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还记得,十多年前,说起“中国车企走向世界”,大多数人脑子里蹦出来的都是两个词:胆子大、不服输。但你仔细想想,这种“走出去”,更多的是带着点“赌一把”“试试看”的意思,根子上其实是没啥底气。为什么?技术不如人家,品牌没人认,姿态摆得再高,到头来很多事也只能看运气。可当年有家企业,偏偏选择了在最大的车展上亮相,这家公司叫长安汽车。当时中国汽车行业也还在起步阶段,说是孤身赴会,一点都不过分。
可如今呢?就像现在打开国际新闻,隔三差五就能刷到国产汽车扎堆出海的消息。2025年的雅慕尼黑车展(IAA),长安不仅是堂而皇之地参加,而且直接带着子品牌深蓝、阿维塔亮相,姿态完全不一样了。从孤家寡人到“闪耀星群”,长安的这条路凭什么越来越通畅?背后藏着中国制造的哪些变化?这就值得琢磨琢磨了。
咱们先抛几个问题。第一,假如你是欧洲人,现在买一辆中国品牌的车会不会多一分期待?再回头看看,十年前中国车企参展时,欧洲人到底是看新鲜还是看笑话?这根本不是一句“品牌自信”能糊弄过去的事。其实,早年长安也好,吉利、奇瑞也罢,刚到欧洲市场,能卖出去车就不错了,谈不上什么市场地位。那会儿主流观念是中国车便宜,但安全、技术、服务都差一档。这些企业自己心里清楚,哪怕国内卖得再火,出海绝对只能当小弟,哪有话语权,更别说制定游戏规则。
转折点出现在什么时候?说白了,还是靠硬实力。像深蓝S05这种电动新车,人家是真带着新技术“走出去”的。中国车还不靠拼低价了,开始在全球市场上跟德国、法国这些“老钱”企业正面碰撞。车展上车迷们怎么看?人家说,哎呦,这外观够潮,内饰智能,跑起来还安静平顺,价格没以前离谱贵了,关键是新能源这一块做得比过去那些燃油车来的快狠稳。这种变化,就是中国制造升级的最好注解。
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全球大势使然。千年的欧洲汽车工业,眼下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技术转型压力,所有人都在拼新能源、拼智能驾驶。欧洲本地巨头们不变不行,但变又很难——成本高、惯性大、本土顾虑多。所以他们对中国车企的崛起,最初其实挺矛盾,一边小心观望,一边焦虑自己会不会掉队。但挡不住市场的脚步。欧洲电动车销量一年比一年猛涨,这不是嘴上说说的,“政策推动”已经变成市场驱动。你要选电动车,发现德系大牌、特斯拉、韩国现代、比亚迪、长安一起排队,选择一下子丰富了。消费者肯定希望新产品更好、更智能、更实惠,谁满足我,我就选谁。
这时候问题又来了,中国汽车为啥能赶上这趟快车?靠的不光是模仿,其实更多是研发、适应和本地化深度合作。长安,这些年就专门在欧洲设设计中心、搞研发,跟当地人一起开发新车。有些人可能觉得这都是企业表面功夫,可试想一下,一个中国企业愿意在英国、德国、意大利这些地方投钱建团队、定制产品、搞售后,这种踏踏实实的投入,本质上和以前那些“卖一辆是一辆”的出口完全不一样。
回头来看,这样的转变,背后当然有中国市场巨大的内生动力。国内电动车市场全世界最大,竞争一刻也不歇,大浪淘沙,不是“做大做强”就行,而是“又大又强又新又快”。长安靠着点对点地扎根(比如在泰国建工厂、在沙特搞ESG项目),陡然之间手里的资源和技术储备、全球协同的能力更上一层楼。把这一身本领,重新带向全球,欧洲只是第一站。至于为什么要和世界做生意,不单单是简单地多卖几辆车,更多是要参与到这个行业的“新游戏”里去。你不去,别人就把游戏规则定死在你之外,到时候连掏门票的钱都找不到地方。
再说说品牌形象。长安今年在欧洲,深蓝S05在慕尼黑上市,阿维塔搞品牌日,和十国经销商签约,动作一套连一套。以前是别人筛选你、狐疑你,现在变成了主动邀约甚至合作开发。还有一件事也很关键,中国现在不只是企业在闯,背后整个国家的战略也在推。长安已经是央企新身份,这等于打一针强心剂——不再是“单枪匹马、裸泳”的民企随时可能被收割,而是代表中国制造全局能力、政策导向的一颗种子。中国中央企业出海,从资金到政策到全球协同,压舱石更硬了,胆子自然大了,很多事做起来敢于放开手脚。
有人说,企业国际化最怕两头不到岸:在国内太拘谨,在国外水土不服。其实只要真能把心思和资源扑在“长期主义”和“本地化”上,困扰你的大部分难题都会迎刃而解。长安一步步在全球建立研发、销售、服务、供应链,这才形成了今天的闭环。市场端,有多元产品、有售后金融、有保险合作;生产端,有新工厂、有组装基地、有本地化人才团队;战略端,有“海纳百川”全球计划、有“渝车出海”等国家战略。这种层层叠加,本质就是企业可以不断吸收当地资源,反哺总部创新,而不是单纯的“输出产品”了。
许多人其实忽略了另一个层面的价值:一个中国企业到异国他乡能不能像一棵树那样扎下根,跟当地人、当地产业、当地市场互动成长。做得久了,不只是提供就业和税收,更能影响审美、养成新的消费习惯,甚至参与公共事务。比如长安在泰国应急救灾,沙特参与治沙,这些说白了也不是“作秀”,而是真把地球村的命运当回事。ESG(环境、社会、治理)这一块越来越多中国公司做到位,这才是全球企业应有的担当。
有人说,“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换道超车的唯一机会”。争议随处可见,但你仔细一想,这波格局的变化,是资本、政策、技术、服务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汽车企业,以前是低端竞争,现在开始主导新标准,建立新话语权。技术底座实了,产业链稳了,国际话语权也在形成了。你说,未来的汽车市场,会不会由今天中国车企和世界巨头们共同画卷?我看是必然。长安从“孤勇者”变成“排头兵”,一路踩过弯路,上过当,也吃过苦。但现在是真的找到了和世界对话的底气和姿态。
最后,我想问,你觉得五年后、十年后,欧洲人在选车时还会考虑国别问题吗?你觉得“中国制造”还能被简单贴个低端标签吗?我看未必。过去那种“只拼价格”的阶段一去不复返,真正能留下来的企业,是那些懂得与世界同行、愿意为人类出行、环保、服务、生活持续创新的公司。长安汽车只是其中一员,但它的崛起折射的是全体中国制造的信心和未来。或许以后,中国汽车会像今天的华为、小米一样,在全球各个角落变成一道独特且必不可少的风景线。这不是玄想,也不是自恋,这是用十多年扎实努力换来的结论。
所以,当我们看到深蓝S05驶过欧洲街头,看到阿维塔亮相慕尼黑展馆,我觉得这不单单是某家企业的光荣,更是无数中国工程师、工人、设计师心血的结晶,是中国制造对世界开出的“新答卷”。有哪一天,你在异国街头听到路人感慨一句“Chinese car, not bad!”,别觉得惊讶,因为那背后有一段长长的、辛苦但值得的路。大家都是“星群中的一颗星”,也是未来汽车世界的点点微光。只要不断突破、不忘本心,中国产业的出海路会越来越宽,也能和世界同行,彼此照耀,彼此成就。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