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车扎堆上牌,政策倒逼挪移,车主别被忽悠了!
电动车经销商的后院,一排排崭新却已上牌的“二手车”静待买主,这场由政策过渡期催生的灰色交易正火热进行。
2025年12月1日即将到来,全国范围内禁止销售老国标电动车的禁令进入倒计时。 面对库存压力,经销商们纷纷采取“先上牌后转卖”的策略,将新车转为二手车辆继续销售。 市场上涌现大量里程数几乎为零的“二手电动车”,它们拥有合法牌照,却从未被实际使用。 这种操作利用了一个政策漏洞:禁令只针对新车的销售,并未限制已上牌的二手车辆流转。
一、政策倒逼下的“零公里二手车”乱象
电动自行车新国标于2025年9月1日实施,销售过渡期截至11月30日。 经销商为清空库存,批量将未售出的新车提前注册登记,使其变为“已上牌二手车”。 这些车辆仪表盘里程数显示极低(如0.3公里),甚至未安装电池,却能以“准新车”名义低价流通。
类似操作在汽车行业亦存在。 部分车企为冲销量,将新车过户至第三方再转卖,形成“零公里二手车”市场。 电动车商家借鉴此模式,通过中介集中代办牌照,规避销售禁令。 有经销商透露,仅两周内就通过此方式转手200多辆库存车。
二、低价诱惑背后的消费陷阱
消费者容易被“低价二手车”吸引,其中隐藏多重风险。 牌照真实性是首要问题。 部分车辆所谓的“带牌销售”实为虚假登记,车管所系统无法查到信息。 12月1日后,无牌老国标车无法补办手续,购买此类车辆等同废铁。
所有权过户亦存在隐患。 若未与卖家共同前往车管所办理手续,车辆可能仍登记在原车主名下。 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归属不清,买家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电池质量常被忽视。 库存车的电池可能已存放一两年,电芯老化、鼓包等问题频发,消费者需额外支付更换费用。
,此类车辆可能无法享受首任车主权益。 新能源汽车普遍将质保限定于首任车主,购买“零公里二手车”意味着质保期大幅缩水。 某品牌原厂3年质保,因车辆已上牌,买家实际享有的保修期可能不足1年。
三、监管盲区与市场博弈
目前,监管部门对“未骑行先上牌”行为尚无专门处罚措施,主要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伪造登记信息的条款进行管理。 系统会对个人名下突然登记多辆车辆的情况触发预警,中介批量代办可能面临核查风险。
政策执行力度因地而异。 三四线城市车管所排队时间长达两三天,部分商家将库存车转移至此类地区集中上牌,试图打“价格战”。 同时,有人计划租用老国标车用于外卖配送或共享业务,相关政策尚未明确支持此类用途,存在违规风险。
四、消费者如何避免“接盘”?
购买电动车时,核实牌照与车辆信息是必要步骤。 可通过车管系统查询登记记录,确认车辆是否合规注册。 避免轻信“代办过户”承诺,必须坚持双方现场办理转移登记。
电池检测不可忽视。 需查看生产日期标签,优先选择半年内生产的电池。 若卖家拒绝展示电池信息,需警惕是否为积压库存。 ,对比新国标车的安全升级(如限速25公里/小时、金属电池外壳防火设计等),老国标车在长期使用中的安全隐患更值得权衡。
对于商家宣称的“低价优势”,消费者需计算长期成本。 外卖骑手若购买老国标车,可能因限行政策导致收入下降,而维修更换电池的费用可能抵消购车时的差价。
结语
政策过渡期的灰色交易终将随着监管完善而收缩。 个人名下集中登记多辆车已引发预警,过度依赖中介代办的风险逐渐显现。 消费者在抢购“零公里二手车”时,需清醒认识到:合法牌照、完整过户、电池质量与长期使用权益,远比短期价差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