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绿色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迎来国际化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工信部多次呼吁企业“走出去”,通过海外建厂实现本土化生产,以突破贸易壁垒、降低供应链风险,并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这一战略部署既是对国际竞争格局的主动回应,也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技术封锁倒逼自主创新,全球化布局成破局关键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技术禁令、关税壁垒等手段对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行围堵。例如,美国商务部禁止中国制造的智能网联汽车软硬件在美国道路使用,并计划限制中国自动驾驶汽车测试。此类政策直接冲击中国车企的海外市场扩张,但也倒逼产业加速自主可控技术研发。
在此背景下,中国车企通过“技术突破+生态构建”双轮驱动,在车载感知定位、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华为、速腾聚创等企业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地平线、黑芝麻等推出的车规级AI计算芯片,打破了国外垄断。深圳作为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竞争力第一梯队城市,已形成涵盖整车制造、动力电池、通信系统、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产业增值达763.1亿元,同比增长38.2%。
二、海外建厂:从“贸易出海”到“生态出海”的升级
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指出,建设汽车强国必须实现国际化布局,仅靠出口难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海外建厂本土化生产成为必然选择。2025年,中国车企“走出去”呈现三大新特征:
产能出海加速
长安汽车宣布2025年海外市场销量目标100万辆,并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区域布局生产基地;东风集团旗下岚图汽车计划通过中东高端市场验证中国品牌全球竞争力。数据显示,2025年1—2月中国汽车出口91.1万辆,同比增长10.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28.2万辆,同比增长54.5%。
技术反向输出
中国车企不再局限于整车出口,而是通过合资合作、技术授权等方式输出智能驾驶、电池管理等核心技术。例如,比亚迪在泰国投资建厂,带动多家配套企业落户,构建起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德国交通转型智库建议中欧通过合资企业推动道路运输电气化,实现技术互利。
生态共建深化
海外建厂与本地供应链整合、人才培养深度绑定。泰国电动汽车协会主席尤萨朋·劳努尔表示,希望中国车企通过合资方式整合泰国本地供应链,推动电池技术合作;奇瑞汽车在安徽的柔性化智能网联工厂项目,通过AI+视觉、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生产环节实时精准管理,为海外工厂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三、挑战与应对:构建全球竞争力新范式
尽管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国际化势头强劲,但仍面临技术安全、标准差异、合规风险等挑战。例如,智能网联汽车存在大量网络数据交互场景,涉及地理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全球主要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测试标准和认证体系差异较大,阻碍技术推广。
对此,业内建议从三方面突破:
强化技术自主可控:加快车用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超级人工智能、存算一体芯片等前沿技术落地;
完善标准法规协同:参与制定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推动中国方案成为全球通用技术路线;
深化国际合作生态:通过“技术-市场-政策”三维互补,与海外政府、行业组织、跨国企业共建测试示范区,共享发展机遇。
四、未来展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
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将达25825亿元。随着L3级自动驾驶车型准入试点推进、京雄高速等智能网联汽车专用车道建设,以及车网互动、能源互联网等新业态的兴起,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落地。
工信部呼吁企业“走出去”建厂,不仅是应对国际竞争的战术选择,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战略布局。通过海外本土化生产,中国车企将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生态,推动“中国智造”成为全球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核心标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