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关于新车质量的榜单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人看了标题可能心里都“咯噔”一下,说“国产车大败”,合资品牌包揽了前五名。
像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别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合资品牌,确实都排在了非常靠前的位置。
而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比如奇瑞和捷途,好不容易才挤进了前十。
看到这样的结果,大家心里肯定会有疑问:我们天天喊着支持国货,国产品牌这几年看起来也发展得红红火火,怎么一到真刀真枪比拼质量的时候,好像还是比不过人家呢?
难道我们花大价钱买回来的国产车,在可靠性上真的还差那么一口气吗?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看榜单的表面排名,得往深里挖一挖,看看这个榜单到底是在评什么,以及现在的汽车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个叫J.D.Power的榜单,它评判的标准主要是“每百辆车问题数”,英文缩写是PP100。
这个“问题”包罗万象,大到发动机、变速箱出毛病,小到车窗升降有点卡顿、中控屏幕偶尔反应慢,都算在内。
说白了,它衡量的是一辆车在传统意义上的“做工”和“可靠性”,特别是在机械层面。
在这个传统的评比项目上,合资品牌,尤其是日系车,为什么能常年保持领先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时间的积累和成熟的配套体系。
咱们打个比方,这就好像一个老师傅,做了几十年的木工活,他用的刨子、凿子都是跟了他几十年的老伙计,木料的纹理、卯榫的深浅,他闭着眼睛都一清二楚。
丰田和它的供应商爱信就是这样,爱信的变速箱给丰田用了几十年,两者之间的匹配和调校,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工厂里每一个环节都像上了发条一样精准,生产出来的车,小毛病自然就少。
这种稳定的供应链,就像是他们的一条“护城河”,保证了产品质量的下限非常高。
而我们的自主品牌,在燃油车时代长期扮演的是一个追赶者的角色。
为了快速发展,也为了控制成本让老百姓能买得起,我们的供应链体系不可能像人家那样几十年不变。
可能为了技术升级或者成本优化,这个批次的零件用的是这家供应商,下个批次就换了另一家。
这种快速迭代的模式,好处是进步快,坏处就是不同供应商的零件放在一起,磨合起来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试,品控的稳定性自然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所以,在“比拼谁家老师傅手艺更稳”的这场传统考试里,我们暂时分数没那么高,这是发展规律,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考场和考试规则都变了。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的大变革,就是从燃油车时代迈向新能源电动车时代。
这就好比以前大家都在考怎么把内燃机这篇古文背得滚瓜烂熟,突然之间,考试科目换成了编程和人工智能。
那些背了一辈子书的“学霸”,一下子就有点手足无措了。
新能源车和燃油车最大的不同,首先就是结构大大简化了。
一辆燃油车,光是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个核心部件,就有成千上万个精密零件,结构极其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点小问题,都可能导致漏油、异响、抖动。
而纯电动车呢?
它没有发动机,没有变速箱,没有复杂的排气系统,核心就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
零件数量一下子就减少了三分之一还多。
这就好比从修理一块结构复杂的机械手表,变成了给一块智能手表换电池,出问题的概率天生就低了很多。
你看比亚迪,去年的车辆召回数量下降了四成多,这背后固然有品控的努力,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电动车的结构天生就比燃油车简单,那些最常见的“老大难”问题,在电动车上压根儿就不存在了。
更重要的是,评价一辆车“质量好坏”的标准,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单一的维度了。
过去我们说一辆车质量好,就是说它“皮实耐用、开不坏”。
但现在,人们对“质量”的期待更多了,它还包括了“智能体验好不好用”、“软件系统稳不稳定”、“服务体不贴心”。
而在这些全新的赛道上,我们的国产品牌可以说是实现了华丽的逆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车机系统和软件。
前段时间,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在国外因为车机系统频繁死机、黑屏,被车主们集体投诉。
车主遇到问题,大多数情况还得把车开回4S店去处理。
但你看我们的国产新势力和主流品牌,早就把“整车OTA”玩明白了。
什么叫OTA?
就是远程在线升级。
你的车机有点卡顿,或者某个功能不太好用,厂家直接通过网络给你推送一个升级包,你晚上把车停在车位上,第二天早上起来,车子自己就把系统更新了,问题解决了,说不定还多了几个新功能。
这种能力,就等于把很多原来需要“硬件维修”的质量问题,变成了可以“云端修复”的软件问题。
这种体验上的“质量”,是传统合资品牌在短时间内很难追上的。
再比如智能化体验,华为深度赋能的问界M7,它的鸿蒙智能座舱,屏幕操作的流畅度和反应速度,已经超过了很多以豪华著称的合资品牌。
这背后,就是我们自主品牌在智能化领域不计成本的投入和技术积累。
当你的语音助手能听懂你的方言,能帮你完成复杂的指令,导航能精准地显示每一个红绿灯的读秒时,这种“用着爽”的质量感受,对于今天的消费者来说,其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发动机的噪音大小。
还有服务的创新,像蔚来的换电站,它不仅仅是给车换电池,系统在换电的同时,还会对车辆的电池健康度、轮胎压力,甚至连雨刮片这种小耗材的磨损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并且会主动提醒车主。
这种把预防性维护融入到日常使用中的“智能化品控”,彻底颠覆了过去那种“车坏了才去修”的模式,这又是合资品牌目前难以企及的。
所以,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份新车质量榜单,就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它的价值和局限性。
它就像一张记录过去辉煌的老照片,它告诉我们合资品牌在传统机械制造领域的功底确实深厚,这值得我们学习。
但它没能完全展现出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的新变化。
它还在用老尺子衡量新事物。
当本田拿着宁德时代的电池去造电动车,结果在碰撞测试中的表现还不如我们的一些新品牌时,这就说明,燃油车时代建立起来的供应链壁垒,在新能源时代正在被快速瓦解。
现在大家比的,是谁能把电池技术做得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是谁的智能驾驶系统更聪明、更可靠。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未来的汽车质量榜单,加上几个新的评比项目,比如“智能驾驶系统每百公里接管次数”、“车机系统死机率”、“OTA升级成功率”,那么榜单上的排名,很可能会呈现出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
这场汽车行业的变革,给了中国品牌一个千载难逢的换道超车的机会,而从目前来看,我们不仅抓住了,而且在很多方面已经跑在了前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