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退市背后:吉利战略整合加速,新能源赛道如何突围?

极氪退市背后:吉利战略整合加速,新能源赛道如何突围?-有驾

上市仅一年,极氪便要从纽交所退市,成为吉利全资子公司。近日,吉利以13.6%溢价回购剩余股份,极氪市值定格57.4亿美元。这一动作背后,是吉利“回归一个吉利”的战略落地,也是新能源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竞争的缩影。

极氪退市背后:吉利战略整合加速,新能源赛道如何突围?-有驾

一、私有化动因:估值博弈与战略聚焦

1. 市场表现低迷:极氪2024年营收759亿元,净亏损57.9亿元,市销率仅0.7倍,远低于蔚来、小鹏等新势力。主力车型001销量下滑,叠加小米SU7等竞品冲击,美股投资者信心不足,股价长期低于发行价。

2. 资源整合需求:极氪高度依赖吉利供应链,资产负债率达1.31倍,研发投入多来自关联交易。私有化后,吉利可统一调配三电技术(如金砖电池)和SEA架构资源,降低重复投入20%以上。

二、吉利战略转向:从“赛马”到“合家欢”

《台州宣言》落地:2024年吉利提出“战略整合”,先后将几何并入银河、极氪与领克合并。极氪定位豪华科技品牌,领克主攻中高端市场,形成价格带互补。

极氪退市背后:吉利战略整合加速,新能源赛道如何突围?-有驾

销量目标承压:2025年极氪销量目标32万辆,前4个月仅完成17.2%。领克同期销量10万辆,但需月均3.6万辆才能达标,整合或成破局关键。

极氪退市背后:吉利战略整合加速,新能源赛道如何突围?-有驾

三、行业启示:效率竞争时代来临

渗透率与集中度双升:2025Q1国内新能源渗透率达45%,头部10家企业占据85%份额。极氪退市折射行业从“烧钱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

全球化挑战:中美监管博弈下,中概股面临《外国公司问责法》压力。极氪主动退市规避风险,未来或借吉利体系出海,与领克共享欧洲渠道。

四、员工与资本:退市如何收场?

核心员工原始股按25.66美元/股兑现,高于近期交易价。普通员工面临裁员压力,智能驾驶与座舱团队已启动工时考核优化。

吉利拟通过新股发行和债务融资完成私有化,未来或推动极氪以更高估值二次上市。

结语:极氪退市不仅是资本市场的止损,更是吉利重构竞争力的起点。当行业进入“剩者为王”阶段,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将成为突围关键。这场变革能否让吉利在智能电动赛道实现“1+1>2”?答案或许藏在2025年的销量成绩单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