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向中国低头!这句话一出口,很多人都觉得这家日企真是硬气的一匹,哪怕鞋都快穿不下了。说白了,铃木当时的算盘就是:我们坚持小型、轻量、品质第一,宁愿退出,也不和市场妥协。可笑的是,刚说完两个月,消息就传出来:他们把50%的股权卖给了长安——啊,就是这事,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你说这不在自己脸上狠狠抽耳光吗?
我还记得那会儿,我翻了翻笔记,有个销售跟我说:铃木真坚持自己路线,觉得中国消费者喜欢大SUV不懂车。一开始我还信了点,毕竟他们的SUV没错,反应挺好。但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自己错得离谱。
实际上,铃木的高傲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们那套品质不降的信念上,要知道当年他们在中国还算有一定的影响力。想想印度的市场,销量能达到146万辆,占当地半壁江山,营收2.8万亿日元,听起来真不错。但问题是,那是靠低价小车撑场面,技术含量低得离谱。
跟中国市场比起来,那叫一个天差地别。中国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103万辆,比上一年暴涨了160%,你说苏醒得快不快?而铃木用老旧的1.2L发动机——早年的技术还算过得去——但这怎么搞?2021年,长安铃木靠UNI系列火了一把,卖了12万辆。反超的不只是数字,更是对市场理解的升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铃木的车型在印度还在用老发动机支撑,技术已经落后两三年了。随着印度政府推行新能源政策,2022年,铃木的销量猛跌,从年出货量146万辆直降到120万辆。虽然,印度市场的需求在变,可他们的节点跟不上,自动电动车的技术空白也糟糕透了。
这让我疑问:他们有没想过,为啥中国的消费者喜欢智能化?或者,他们觉得我们中国的是只爱大车、豪车吗?真不是。中国消费者喜欢的,是安全、智能、环保,而不是用几年前的技术作为卖点。
你知道最让我觉得荒谬的事吗?2024年,铃木偷偷把一些进口的吉姆尼又拉到中国卖了,定价30万,比国产的坦克300都贵10万。有趣的是,销量居然还不差?不到500辆,价格还虚高,降价8万都没人抢。这不就是说:当年的宁死不低头变成了低头还没人要?听着像自嘲,但事实如此。
为什么铃木最终会走到这步?我觉得,最主要还是太自我——当年不懂现代市场的变化,不愿意迎合那些年轻消费者对智能、环保、个性化的需求。
他们的坚守,在飞速变化的市场面前,变成了固步自封。曲线救国的机会都丧失了,连再折腾的资本都没有。
而那句话宁死不低头,我觉得它隐藏着一个更深的逻辑:他们太相信自己的品质太硬,可是这个硬在时代飞快跑的脚步中,真的成了慢。也许,早一点看清楚变的势头,也许还能找到一点突围的办法。但他们偏偏过度相信品质压倒一切,最后只得看着市场把自己打翻在地。
算了,我还在想,长安靠自己的技术创新,比如蓝鲸发动机,出口到全球百余国,确实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而铃木呢,过去自认为自己小巧、可靠,但没想到,小巧在市场变得越来越智能化、绿色化时,被甩得越来越远。
市场也在变,他们是不是太自豪自己倔强了?你怎么看?是不是很多品牌,都出了问题,是因为太过坚持自己传统的套路?或者说,从铃木的故事看,做人还是得灵活点,要不然就会变成行业反面教材——真让人叹一口气。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