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系车降至12万,探界者为何依旧难卖?

都说洋车皮实抗造,开起来也带劲儿,可为啥一到咱这地界儿,就跟犯了水土不服似的,销量总是抻不上去?

瞅瞅雪佛兰探界者,在北美那嘎达混得那叫一个红火,到了国内,愣是靠着“跳水式”降价苟延残喘,2.0T版本都跌到十二万了,照样卖不动,这事儿,咂摸咂摸,有点门道。

你说这探界者,跟本田CRV、丰田荣放一个段位,尺寸空间也差不离儿,外形也说得过去,甚至有人觉着美系车那股子糙老爷们儿劲儿更对脾胃。

美系车降至12万,探界者为何依旧难卖?-有驾

配置也不寒碜,全景天窗、BOSE音响,该有的都有。

马力也足,2.0T的发动机,零百加速七秒九,这数据搁同级里,绝对能支棱起来。

可为啥老百姓就是不买账呢?

有人“泼冷水”,说洋车是“油耗子”。

这话对也不全对。

美系车降至12万,探界者为何依旧难卖?-有驾

我身边开美系车的朋友也坦承,油表确实比日系车跳得快一点,大概百公里多一升油。

可问题是,现在油价都这么透明了,这点儿油钱的差价,真能一锤定音吗?

依我看,悬。

再说了,这探界者用的是AT变速箱,比CVT或者双离合更瓷实耐用,这难道不该算个闪光点吗?

还有人“挑刺”,说洋车内饰掉价儿。

美系车降至12万,探界者为何依旧难卖?-有驾

这倒是个大白话。

探界者的内饰,确实算不上考究,硬塑料用得多,设计也暮气沉沉。

可问题是,都啥年月了,内饰再磕碜,也比十年前强吧?

况且,探界者在配置上还是挺实在的,该有的家伙事儿都有,甚至还有不少越级的营生。

难不成消费者真就只看内饰,不掂量掂量性价比?

仔细捋捋,症结可能出在“成见”二字上。

美系车降至12万,探界者为何依旧难卖?-有驾

老百姓对美系车的刻板印象,早就焊死了,觉得它就是费油、糙、不保值。

这种印象,像座泰山一样,压得美系车喘不过气。

甭管厂家怎么使劲儿,怎么打折,都很难扭转乾坤。

这“偏见”也不是凭空捏造的。

早些年,一些美系车确实有质量上的瑕疵,再加上油价高涨,让消费者对美系车产生了不信任感。

美系车降至12万,探界者为何依旧难卖?-有驾

这种不信任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成了如今这副德行。

当然喽,美系车自身也有短板。

譬如,更新换代慢半拍,跟不上市场的风向标。

譬如,营销做得不够溜,没能有效传达产品的优势。

譬如,品牌格调塑造得不够成功,缺乏记忆点。

但话又说回来,消费者也应该更理性地看待美系车。

美系车降至12万,探界者为何依旧难卖?-有驾

不能因为过去的“污点”,就一棍子打死。

毕竟,现在的汽车技术已经今非昔比了,美系车也在不断精进。

如果老盯着缺点,而无视优点,那未免有些吹毛求疵了。

就拿探界者来说,这车开起来确实很稳当,底盘瓷实,高速不飘,给人安全感。

而且,2.0T的动力,绝对够用,超车并线毫不费力。

美系车降至12万,探界者为何依旧难卖?-有驾

如果你不在乎内饰的细节,也不太在意油耗,那这车兴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了,我不是要给美系车摇旗呐喊。

只是觉得,在信息泛滥的当下,咱们更应该保持独立的判断力,别被固有的认知给框住了。

汽车这玩意儿,终归还是要亲自去试驾,去体验,才能知道合不合脚。

归根结底,探界者卖不动,不仅仅是产品自身的问题,更是品牌、市场、消费者等多方因素交织的“怪圈”。

想要打破僵局,美系车需要拿出更多的诚意,而消费者也需要更开放的心态。

这就像找对象,光有硬件条件还不够,还得看彼此是不是对味儿。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