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60万SUV“挖孔”盖风波:2万积分能平息众怒吗?

小米这出前舱盖闹剧,可谓是近期汽车圈最吸睛的事件。

五一刚过,空气动力学就成了汽车媒体的热门话题,阿维塔的风阻系数讨论尚未平息,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便火速登场,搅浑了一池春水。

小米60万SUV“挖孔”盖风波:2万积分能平息众怒吗?-有驾

伯努利方程,这个大学物理课本里的老朋友,也因此意外“出圈”。

小米官方深夜发布声明,连发两则道歉。

一则为OTA锁马力功能致歉,称给部分用户造成不便,已暂停推送;另一则,正是针对饱受争议的前舱盖设计。

声明中解释称,该设计除了满足外观造型需求,还能辅助前舱散热,并导出部分气流。

随后,小米提出解决方案:未交付订单可更换为铝制前舱盖;已提车或已下单的用户,将获得2万积分补偿。

这番回应,褒贬不一。

抛开情绪化的言论,我们来理性分析小米为何会陷入这场舆论漩涡。

营销策略失误难辞其咎。

小米60万SUV“挖孔”盖风波:2万积分能平息众怒吗?-有驾

发布会上,雷军对SU7 Ultra性能的夸赞不绝于耳,各种“最”字叠加,营造出一种极致性能的氛围,却忽略了技术细节的支撑。

这种“先声夺人”的营销策略,如同《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智取生辰纲”,前期铺垫甚广,却因缺乏后劲而最终落入陷阱。

然而,这并非单纯的营销失误。

研发部门与营销部门的信息孤岛,以及管理层的协调不足,也难逃其咎。

许多企业都有类似问题:负责研发和负责宣传的部门,沟通成本极高,信息不对称。

但小米此次的舆论危机,与其高调的流量打法不无关系,也可能与抢占竞品市场份额有关。

SU7 Ultra以60万的售价,销量却远超百万甚至两百万级别的燃油跑车,这无疑触动了竞品的神经。

发布一周内,订单便突破万辆,产能售罄。

小米60万SUV“挖孔”盖风波:2万积分能平息众怒吗?-有驾

竞品的反击迅速而精准,直指碳纤维前舱盖的工艺缺陷。

碳纤维材料的加工工艺复杂,虽然部分工序可实现自动化,但最终的制品加工,尤其是多层碳纤维布精确铺贴到复杂曲面的工序,仍高度依赖人工技师的精湛技艺。

小米预计的3000个选装订单,对于自动化生产线而言,规模太小,性价比极低。

竞品们正是抓住了这个痛点,精准打击,一击即中。

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小米,也不公平。

2万积分的补偿方案,相较于4.2万元的选装费,显得微不足道,这如同杯水车薪,难以平息用户的怒火,反而加剧了“产品溢价”的负面认知。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个前舱盖的实际功能究竟有多少?

小米官方承认散热和气流导出的功能只是“部分”,这暗示着该设计更多的是为了美观。

小米60万SUV“挖孔”盖风波:2万积分能平息众怒吗?-有驾

电动车的热管理主要集中在底盘的电池和电机,前舱的散热需求微乎其微。

而SU7 Ultra较高的离地间隙和狭小的风道截面,也使其难以产生显著的下压力。

因此,这看似复杂的碳纤维前舱盖,实则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样子货”,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外观设计和品牌调性上。

4.2万元的选装价格是否合理,见仁见智。

此外,小米是否进行了全尺寸风洞测试,也引发了质疑。

此前宣传稿中提及240小时的风洞测试,后来却改口为赛道实测,这种前后不一的表述,更增加了用户的怀疑。

这场风波,暴露了小米在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之间的脱节,也反映出其在工程管理和技术深耕方面存在的不足。

小米在供应链管理和研发流程方面拥有优势,但深层次的质量控制和技术研发能力,还有待提升。

“欲速则不达”,小米的这场“流量盛宴”,最终却以“翻车”告终。

如何平衡流量营销和产品质量,将是小米未来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