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赛力斯火了,尤其是问界这个品牌,这么多消费者追着买,销量还成了高端新能源的标杆。老规矩,我想追问几个问题:这背后真的是国产车的高端化崛起?赛力斯的“可持续”到底靠不靠谱?我们是不是看到希望,还是被营销和数字晃了眼?
先说一个现实:企业能不能活下去,最根本是能不能赚钱。 讲什么“可持续发展”,“高端化”、“品牌向上”,如果最后连自己都养不活,天天靠融资、靠造势,那再美的故事都是一场春梦。所以,赛力斯答卷好不好,我们得看账本。
有人说国产高端新能源崛起是注定的事,我想问一句:你是真愿意拿40多万买国产吗?以前国产车主打一个性价比,低价卖得多,走量,大家都觉得这就是国产的命。现在问界M8、M9这些,动不动四五十万,还是不少人排队等着,为什么?是品牌高了,还是技术真行了?我觉得,有两层原因。
层面一,国产新能源这两年是真进步了。尤其车型智能化,体验感强,满身黑科技。先不管价钱,搭载华为的自动驾驶、鸿蒙座舱这些,年轻人、科技控都被种了草。再加上新能源政策、城市限号这些外因,国产高端新车趁势起飞。赛力斯和华为抱团的“智选模式”,也确实把噱头打出来了。这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做到的事,人家趟了不少坑,烧了不少钱。
层面二,消费者心态真的变了。以前大多数家庭,预算多,宁可添点钱上BBA,图个面子、图个稳妥。现在不一样,一部分人(尤其多孩家庭、科技爱好者)对国产高端新能源接受得很快。作为换购、增购的主力,他们要大空间、大配置、智能化,传统豪华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产品还真不太跟得上,所以被赛力斯趁势收割。
可是,销量火爆能不能笑到最后?真能可持续吗?盈利是硬道理啊!
数据上,赛力斯半年报确实亮眼。不仅净利润暴增,高端车型的毛利率还能干翻奔驰宝马。这个是事实,不用吹,数据摆着。但,作为老百姓,我总要问一句:你这个“增利不增收”,真的健康吗?今年总营收还略下滑,交付量也有点掉头。利润暴增,主要是产品单价拉高——就是卖得少了,但卖得贵,这能长久吗?市场是流动的,也是残酷的。价格上去了,但能不能稳住,还要看市场认不认。
再聊聊华为的作用。赛力斯这回搭对了车,相当于踩对了点。华为不仅给得足够“黑科技”,还拉了流量。这个模式“借船出海”,短期肯定有效,赛力斯业绩飙升可以说一半功劳在华为。但我想大声问一句:要是哪天华为有更好的合作伙伴,或者自个做汽车去了,赛力斯靠啥?几十亿的投入、近7千人研发团队,说得再好听,可自主能力现在并不是特别明显。国产车企最怕什么?最怕某种程度上成了“代工厂”或资源依赖型公司。这点大家心里要有数。
另外,高端化还有个“天花板”:品牌认知。以前一提国产,满脑子“廉价”、“配置高、体验差”,是吧?现在问界能卖到50万,国内确实诞生了新豪华。但再拔高一步,在全球叫板BBA,走向世界,还真没那么简单。你在慕尼黑中东秀肌肉,欧美人就买账吗?人家更认品牌遗传——奔驰宝马那个身份标签一时半会拔不掉。赛力斯出海还得熬,得靠时间打磨。
我还真挺佩服赛力斯对前瞻技术的投入。增程器、全固态电池、智能安全、自动驾驶这些技术,只要持续投入,不愁没有技术护城河。研发占比已经三分之一,钱花得比行业平均高一截,这种长远布局值得称道。只要这些钱没打水漂,不被“站队”问题消耗光,确实可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市场其实残酷又单纯,谁能用产品和服务说话,谁就能活得长久。有些科技企业号称革了世界的命,最后不是被自己高估就是死在亏损。就我直觉来看,赛力斯如果能把“高端+智能”这条赛道拉长跑,每次出新技术都被市场认可,稳症盈利,慢慢形成用户口碑和品牌粘性,那未来可期;否则,横空杀出的“黑马”,也可能三年高光、三年落幕。
现场体验一个有趣现象:你现在去问界展厅看车,尤其M8、M9,别说试驾,连上车看看都得排队。你说,这算品牌力吗?还是短期风口?消费者排队、发朋友圈、晒订单表,这种现象级热度在中国新势力车企不是第一次。前些年蔚来抢购、理想加价交付,不也红过一段?风口很高,但底下暗流涌动,竞争一次次洗牌,活下来的才有资格“谈未来”。
所以,真可持续要扎实做三件事。第一,持续盈利,别靠补贴和花式财技化妆报表。第二,有真本事,关键技术、供应链、服务网络都不掉链子,不能啥都靠合作方。第三,品牌向上不只是拉高售价,更是让用户真觉得“值”,这不是投广告能砸出来的,是无数车主用脚投票选出来的。
还有,千万别被假繁荣骗了。新能源是一场长期消耗战,是三年一大洗牌。赛力斯现在风头正劲,市场、技术、盈利都有亮点,还防不住头部竞争和市场冷却的风险。你看现在比亚迪、理想、小鹏甚至长城,价格战一波接一波,谁都不想甘当“高端陪跑”。
说回赛力斯,未来更难的路可能才刚开始。高端化必须是真高端,不能停留在硬件堆料和短暂风口。要靠技术真正解决痛点,如智能、安全、长续航、还有用户体验。光靠排队和紧俏交付撑不了几年,真正开上你的车、用你的服务,那才叫口碑。
国际化这事,不是喊一嗓子“要做全球品牌”就能实现的。大企业出海,最怕遭遇当地政策、文化壁垒,更怕海对岸的市场突然变脸。一边要抓住中东、欧洲的高端消费群体,一边要解决供应链深度本土化,这能快速做到吗?咱也不能说“肯定不行”,只能说前路荆棘密布,远没到庆祝的时候。
最后,我喜欢自问自答。中国品牌真正的高端化之路,是不是非得卖贵车、堆黑科技?是不是必须复制BBA?又或者,该走成中国品牌该走的路,服务中国需求、技术中国领先? 或许等有一天,咱走进欧美大街小巷,说起中国车大家竖大拇指,那才算真正的“高端化成功”,而不是短期销量爆炸、利润一时飙升。
所以,我给赛力斯的评论是:现在挺好,但不能只活在现在。别迷信合作光环,别满足于一时的利润暴涨。要把好日子过成习惯,把高端做成标准,把技术革成“自己的基因”。风口很美,但坠落更快。来日方长,路还长着呢。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