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崛起,燃油车落幕,终局已定

不知道您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走在如今的城市马路上,似乎和几年前有些不一样了。

那种曾经无处不在的汽车发动机“嗡嗡”的轰鸣声,好像在不知不觉中变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安静、更轻微的电流声。

去加油站的次数,好像也变少了,而小区和商场里,却多出了一排排亮着指示灯的充电桩。

电车崛起,燃油车落幕,终局已定-有驾

这一切变化都在悄悄告诉我们,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我们身边发生:那个由内燃机和汽油统治了一百多年的汽车时代,可能真的要迎来它的黄昏了,而电动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全面地进入我们的生活。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一时的潮流,还是不可逆转的大势?

这件事情的源头,其实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集体行动,它的目标非常宏大,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应对气候变化。

您可能觉得这个话题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它已经通过政策法规,直接影响到了我们每天开的汽车。

世界各国就像是商量好了一样,纷纷给燃油车的生产和销售设定了一个“截止日期”。

比如北欧的挪威,动作最快,他们计划到2025年,市面上卖的新车就全部是零排放的了。

英国把这个期限设在了2030年,而像德国、法国这样的传统汽车制造强国,也把目标瞄准了2040年。

我们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更是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要成为新车销售的绝对主流,而传统的纯燃油车将基本退出市场。

电车崛起,燃油车落幕,终局已定-有驾

这些政策可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基于一个全球共识,那就是必须减少碳排放,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当全球的规则制定者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时,那些曾经在燃油车领域呼风唤雨的汽车巨头们,也必须调转船头。

德国大众,这个把内燃机技术研究到极致的品牌,公开宣布将停止开发下一代内燃机,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电动化平台。

以安全和稳重著称的沃尔沃,更是立下誓言,到2030年,它将彻底转型为一个纯电动汽车品牌。

美国的通用汽车也制定了2035年停产绝大部分燃油车型的计划。

你看,当时代的浪潮涌来时,即使是再庞大的巨轮,也必须顺应潮水的方向。

这场转型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一个“能做多快”的竞赛题。

当然,政策的推动只是外力,真正让消费者愿意掏钱的,还是产品本身实实在在的进步。

就在几年前,我们提到电动车,大家心里普遍有三大顾虑:续航里程短,充电不方便,还有就是价格太贵。

电车崛起,燃油车落幕,终局已定-有驾

这“三座大山”让很多人对电动车望而却步。

但是,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首先说说续航焦虑。

以前的电动车,标称续航三四百公里,实际跑起来打个七八折,出个远门就得提心吊胆,一路都在规划哪里有充电桩。

但现在,电池技术正在飞速迭代。

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就是同样大小和重量的电池能储存的电量,每年都在以5%到8%的速度提升。

这就直接带来了续航里程的暴涨。

如今,续航超过1000公里的国产电动车已经不止一款,它们已经实实在在地开在了路上。

这个续航水平,意味着从北京一口气开到上海,中间都不需要补电,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所谓的续航焦虑已经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过去式。

电车崛起,燃油车落幕,终局已定-有驾

再来看充电问题。

过去给电动车充满电,用慢充桩可能要耗上七八个小时,非常不便。

但现在快充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很多新车型都支持800V高压快充平台,实现了“充电一刻钟,续航四百公里”的惊人效率。

你只需要在高速服务区停下来,上个洗手间,买杯咖啡的工夫,车辆就能补充足够继续跑几百公里的电量。

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更是世界领先,无论是城市商圈、居民小区,还是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的覆盖率越来越高,找充电桩的难度已经大大降低。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成本。

电动车之所以能快速普及,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它的使用成本和购买成本都在大幅下降。

在过去十年里,作为电动车最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其制造成本下降了接近90%!

这种成本的“雪崩”,直接让电动车的整车价格越来越亲民。

电车崛起,燃油车落幕,终局已定-有驾

更重要的是日常使用成本,电费和油费的差距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同样行驶一公里,电动车的电费开销可能只有燃油车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

而且,电动车的结构比燃油车简单得多,没有了复杂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保养项目也大大减少,只需要更换一些常规损耗件,这又省下了一大笔后期维护费用。

当老百姓自己心里那本账算得越来越明白,选择自然就变得清晰了。

当技术上的障碍被逐一扫清,消费者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3年,全球电动车的销量已经突破1400万辆,市场份额从2019年还不到3%飙升到了18%。

而在中国市场,这个趋势更加迅猛,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稳定在35%以上,这意味着现在每卖出三辆新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

人们逐渐发现,电动车不仅省钱、环保,它带来的驾驶感受也是燃油车无法比拟的。

那种踩下“油门”踏板瞬间爆发的强大扭矩,那种在行驶中几乎听不到任何噪音的静谧和平顺,一旦体验过,就很难再回到传统燃油车的驾驶感受中去。

电车崛起,燃油车落幕,终局已定-有驾

再加上智能化的加持,电动车天生就是一块完美的“智能终端”载体,无论是酷炫的大屏幕、能不断升级的操作系统,还是越来越成熟的辅助驾驶功能,都与电动化的平台完美融合,而这些恰恰是传统燃油车在改造升级时感到力不从心的地方。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宣告燃油车“彻底死亡”还为时过早。

在某些特殊的应用场景下,燃油机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和快速补能的优势,在短期内仍然无法被完全替代。

比如,对于需要长途奔袭、载重巨大的重型卡车,或者在偏远地区作业的工程车辆,目前的电池技术还难以满足它们的需求。

同时,全球各地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

在像中国、欧洲这样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支持力度大的地区,电动化的进程会非常快。

但在一些电力供应不稳定、充电设施匮乏的发展中国家,价格低廉、适应性强的燃油车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

这场变革的真正意义,其实已经超越了汽车动力形式的更替本身。

它代表的是人类社会能源利用方式的一次结构性转型,是从依赖化石能源向拥抱可再生能源迈出的关键一步。

未来的电动汽车,将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它更可能成为一个移动的储能单元,参与到电网的调节中,成为智慧城市和智能电网的重要一环。

我们正在亲眼见证的,不单单是一种交通工具的衰落与兴起,更是一个延续百年的工业时代的落幕,和一个由电力和数据驱动的新时代的开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