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难抵成本压力 宝马奔驰等德系车企陷“越卖越亏”怪圈

近年来,以宝马、奔驰为代表的德国车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尽管通过涨价策略试图转嫁成本压力,但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企业仍陷入“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这一现象的背后,既有外部贸易环境恶化的冲击,也暴露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市场竞争策略及全球供应链布局上的深层矛盾。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于2025年5月宣布对欧盟商品加征50%关税,远高于此前暂缓执行的20%税率,直接冲击德国车企的核心市场。

涨价难抵成本压力 宝马奔驰等德系车企陷“越卖越亏”怪圈-有驾

2024年,德国出口新车中13.1%销往美国,但多数车企(如保时捷、宝马、奔驰)的生产线集中在欧洲,关税导致终端售价被迫提高。然而,涨价并未覆盖成本增幅,部分车型的利润率甚至跌至负值。

欧洲能源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劳动力成本高企进一步加剧了车企的负担。以大众为例,其在德国工厂的运营成本是竞争对手的两倍,而奔驰因供应链压力导致全球供应链成本上升30%。此外,美国关税政策还迫使部分零部件供应商迁往低成本地区(如波兰),进一步推高物流与管理成本。

尽管电动化是行业趋势,但德国车企在技术研发、生产设施改造及市场推广上的投入远超预期。例如,奔驰每辆电动车的亏损高达1.2万欧元,且其电动车型销量在2024年第三季度同比下滑31%。大众集团虽计划关闭部分燃油车工厂以聚焦电动化,但传统燃油车仍是其利润支柱,短期内难以平衡转型成本。

中国曾是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全球最大利润来源,但2025年一季度,奔驰在华销量同比暴跌10%,宝马与奥迪分别下滑17.2%和7%。价格体系崩塌是主因:宝马3系、奔驰C级等主力车型终端售价跌破25万元,较三年前降幅超30%。以价换量的策略不仅未能提振销量,反而导致单车利润锐减。

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崛起对德系车企形成直接冲击。比亚迪、问界等品牌通过智能化与高性价比抢占市场份额,2025年上海车展上,中国品牌展车占比达62%,而德系“油改电”车型因竞争力不足被边缘化。此外,比亚迪Dolphin Surf等低价电动车型在欧洲上市(售价1.99万欧元起),进一步挤压德国车企在本土市场的生存空间。

除中国市场外,德国本土及韩国、日本等关键市场也表现低迷。奔驰在德国的电动车销量因补贴退坡同比下滑25%,韩国市场则因电动车起火事件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与此同时,品牌溢价能力下降:降价后的奔驰新能源二手车价格跌至10万元以下,削弱了其作为“身份象征”的市场定位。

为应对中国市场挑战,德系车企正深化与中国科技企业的合作。例如,宝马与阿里巴巴联合开发智能座舱系统,奥迪与华为合作高阶智驾方案,奔驰则在上海研发中心开发L2++级自动驾驶技术。此外,大众斥资199亿元在华研发电动平台,试图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成本。

面对持续亏损,车企纷纷采取激进成本削减措施。奔驰计划每年削减数十亿欧元运营成本,大众考虑关闭德国工厂,博世、采埃孚等供应商已宣布裁员超万人。然而,此类举措可能加剧“去工业化”风险,长期削弱德国汽车产业链的竞争力。

多家车企调整了电动化目标:奔驰将50%电动化销售目标从2025年推迟至2030年,保时捷放弃2030年电动车占比80%的计划,大众则宣布继续投资燃油车研发以维持现金流。这种“油电双行”策略虽能短期维稳,却可能延缓转型进程,与全球碳中和趋势形成矛盾。

美国关税政策不仅影响欧洲车企,还引发欧盟对华电动车的反制措施,导致全球供应链进一步割裂。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若美欧关税战持续,欧洲车企或将被迫缩减本土产能,转向中美两大市场。

中国品牌正通过技术输出与产业链布局改写竞争规则。比亚迪自建滚装船队打破物流壁垒,奇瑞在巴西布局全产业链,长安汽车进军泰国市场。国际机构预测,2030年中国品牌或占据全球电动车市场的50%。

年轻一代购车者更关注智能化体验与性价比,而非传统品牌溢价。德系车企若无法在软件定义汽车、用户生态构建等新领域突破,恐难摆脱“越卖越亏”的困境。

宝马、奔驰等德系车企的困境,本质上是全球化退潮、技术革命与市场格局重构下的必然阵痛。短期来看,成本控制与本土化合作是求生关键;长期而言,唯有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并重塑用户价值认知,方能跳出“越卖越亏”的怪圈。正如宝马董事长齐普策所言:“在中国、为中国,以中国速度创新”——这场变革中,开放与协同或是穿越周期迷雾的唯一出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