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瞅见上汽集团一季度那份报表,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大伙儿都嚷嚷着“内卷”,觉得日子难捱,它倒好,居然还能销量蹿升13.3%,净利润拔高11.4%?这就像考末了,别人都在及格线上扒拉,你冷不丁来了个优异,多少有点炫技的意思。
当然,明晃晃的成绩单杵在那儿,由不得你不服。94.5万辆的批发额,超拔108万辆的终端交付,外加自家品牌们一溜儿的给力表现,都佐证着上汽这条巨轮,的确在顶着风头浪尖往前拱。
可问题也来了,它依仗的是啥?当大家伙儿都认定了新能源是风口,拼命砸钱搞电车时,咋有些车企就活得更舒坦?莫非仅仅是“体格大扛造”这么简单?
依我看,事情没这么简单。
一方面,结构性调适这事,挂在嘴边轻巧,动起手来可就难了。上汽能把内部的研发、供应链、海外业务糅合到一块儿,协同效能擢升40%,这背后铁定撼动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效能擢升意味着啥?意味着更麻溜的反应速度,更低洼的成本,更劲道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产品迭代也不是单单的捯饬个外壳、换个内饰那么简单。上汽和华为撺掇的“SAIC尚界”,一下子把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艺拉到了L2-L4级别,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要知道,眼下不少新锐势力还在L2这块儿磨蹭呢。况且,人家还计划一年内铺陈3款新品,覆盖15-30万元的刚需市场,这明摆着是要分羹啊!
话说到这儿,不得不拎出来说说上汽的自主品牌方阵。荣威、MG、智己、飞凡,各个牌子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套路,协力突围,新能源车占比突破30%,海外市场进贡逾25%。这组数字意味着啥?意味着上汽不再是那个光靠合资品牌捞金的“老把式”,而是着实具备了自主生血的能力。
然而,当我们把视线从亮眼的数字上挪开,照旧能觉察到一些隐忧。上汽的“逆势突围”,很大程度上仰仗与华为的联袂。这种合作模式,短期内能带来技艺和销量的擢升,但长远来看,是否会造成对华为的依赖?一旦华为有了自家造车的盘算,上汽又该咋办?
再有,新能源车占比突破30%,这数字瞧着不赖,但和其他头牌车企较量,仍然有爬升的空间。毕竟,未来的汽车市场,注定是新能源的天下。
再者,海外市场进贡逾25%,这固然是美事一桩,但也要瞅见,海外市场的角逐更加白热化,地缘政治风险也更高企。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巨额的亏损。
所以,上汽的“逆势突围”,更像是场转型之战。它既有可圈可点的经验,也有潜藏的风险。它能否着实从“规模扩张”转舵“高质量增长”,能否在未来的汽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依然有待时日。
回溯来看,上汽的这份成绩单,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胜出,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些许反思。在汽车行业这片“红海”里,想要存活,甚至活得滋润,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护城河。要么有过硬的技艺,要么有独到的模式,要么有强劲的生态。
而上汽的选择是,技术基座升级+全球化版图深耕。它试图通过技术革新和海外拓张,来构筑自己的长线竞争力。这条路是否走得通,咱们拭目以待。但起码,它给出了一个说辞:在变幻莫测的年代,唯有不断精进、不断创新,才不至于被时代甩在后头。
正如开头说的,上汽的这份成绩单,着实有点“炫技”。但这种“炫技”,不是卖弄,而是示警。它提点着我们,纵使在最艰难的当口,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寻觅新的出路。而这,或许才是上汽“逆势突围”的终极意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