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得好——买东西看人下菜碟,买车更是这样。但现在你要是真去问个比亚迪汉的车主,这车保值不?可能两个人的答案能把你聊糊涂了。为啥?因为这车的保值率,网上说得一个比一个高,榜单上也漂亮,但真去车商那跑一圈,你发现收购价跟你想象的天差地别——那感觉就跟你以为高考能上清华,结果学校通知书给你发了个技校,一下子天冷了。
先说说官方数据到底是咋整出来的。啥纯电轿车保值率第一,什么三年还能剩下67%,这些都是权威榜单的数据,没有人不想信。但问题是,榜单样本都挑得倍儿讲究,基本选的都是准新车,两三年车龄,没咋跑过,电池健康还在线的那种。你家隔壁王大妈买了个汉DM-i,周末开开商场逛逛,这种车放榜单上当然好看。但真把大多数实际车况摊开了——比如那些一天能跑三百公里的,连轴转运营的汉EV,车龄三年,它的值钱程度:你25万买来的车,再想卖就剩9万都算烧高香了。这不是造谣夸张,上汽车之家论坛翻翻,车主吐槽都快写成小说了。
为啥会这样呢?核心原因其实很简单——二手车市场看的是实际车况,不是看你厂家吹牛,泡泡糖吹多大。我倒没说比亚迪汉车不好,技术扎实,国产旗舰,但坑点就在这。新能源车,尤其纯电轿车的电池,每天高强度跑个六年,电池势必得“掉牙”——你以为质保能管到老?其实厂家也挺鸡贼,质保条款一顿收,什么首任车主,年里程3万,必须4S保养。真要电池掉了30%健康度,你得自己掏腰包换电池,七八万哦,能把人气得直接跳楼。这么一来,咱二手市场里,那些高里程、高龄的比亚迪汉,车商干脆不收。不怕贬值,怕换电池砸手里砸死。
第二波要说的,是"网约车标签"的负面效应。中国人对网约车认知就是“工具车”,你坐汉EV去谈生意,人家还得问你干网约车呢?说实话,汉上市时候谁不说好,豪华轿车、国产之光,30万的售价大气。但网约车平台一采购,上路汉EV遍地开花,形象直接“矮了一头”,上市那会能撑门面,现在你不贴个专用涂装别人都以为来打车。一线城市汉EV能见度太高了,商务场合直接扣分。二手市场买家跟着挑刺,能砍你几万下去。真实反馈里,超60%的车主被人怀疑是跑滴滴的,这一来,管理层搞形象,车主砸钱包,大家都不爽。而且几个城市网约车有专属涂装,谁敢买?怕买完家里人都不认账。
但你要说换个国家,事情就不一样了。德国出租车,奔奔驰宝马,米黄色涂装,全民骄傲。就奔驰E级在出租车市场都能卖到30%份额以上,没人觉得这车是烂大街的牌子。根儿上,德国人把高端出租车当高效工具,服务有层次,品牌没受损。还有一点,德国的出租市场体量很小,每年新增六七千辆,大多都是高端运转。这么一来,供需保持平衡,二手奔驰还能卖好价。咱这儿的汉,网约车一出就是几十万辆,谁也顶不住这么普及,品牌形象稀释得太快,想保值也难。
再说说更深层的问题,技术迭代太快。新能源车与燃油车最大不同,就是升级速度简直像手机。新能源圈流行啥“摩尔定律”,汉EV刚上市那会儿大家都追捧,三年不到2025款又升级了:800V平台快充十分钟搞定400公里,而你手里那台2021款快充半小时还没完成。这技艺比拼可不是白给的,二手市场谁还看老款?你车子续航低,性能掉队,价格就掉个底儿朝天。加上电池日历寿命,北方冬天一来,续航缩水30%,这车你是能跑,但能不能卖出去,那是两回事。
厂家质保政策也是个坑。终身质保?体系完善?其实是看细则的,首任车主、低里程、4S保养,离了哪一个都不行。你要把这车转手,买家一查保障,不享受了,电池出问题找你算账,车商还愿收?瓜子的成交数据已经实锤,非首任车主残值直接少了15%。相反那些老BBA燃油车,二手市场大家都信赖,发动机变速箱稳定,人家买的不是质保,是维修容易,这才是刚需。
说到这,你会不会问,那比亚迪汉有没有办法破局?我觉得这事得分两头:品牌认知和技术突破双管齐下。拿德国经验对比,比亚迪可以试试出专车定制版汉EV,和普通网约车做个区隔。比如专属涂装,航空座椅,从车子硬件到服务标准都升级,让用这车的商务人有面子。还有,把运营车回收机制建起来,电池检测、翻新,官方认证的二手车去卖,人家买的时候知道电池健康还能撑几年,用着放心,这样自然有溢价。
还有电池租赁、换电模式,也得像蔚来那样玩起来。用户对电池健康敏感,怕花钱买个烂电池,厂商就该把电池和车身分开,值钱就值在车况,不在电池。比亚迪要和宁德时代一块搞电池回收,共建模式,电池能换的,二手流通性提起来,车主卖的时候没心病。
最关键的是品牌传播得有层次。汉不能总贴着"网约车"看,技术和豪华属性才是核心竞争力。多搞赛事营销,比如中国房车赛,流量拉满让大家看见汉的性能,邀请高端人群参加体验活动,把国产豪华的标杆举起来。商务用户要用车,你就给专属服务:比如机场贵宾厅、代客充电,这些细致服务能提体验,有价有市,二手卖出去自然更值钱。
总结一下,汉的保值率低,表面上是网约车多了,车商怕了,底子里其实全是新能源行业新旧交替的阵痛。技术升级太狠,电池短板明晃晃,质保和市场规则跟不上,品牌认知变“工具车”,多种因素互相加码。比亚迪要真想解决,必须三管齐下:技术研发持续往前冲,商业模式玩创新,品牌形象做高端。消费者也别一味听官方榜单,别只看三年保值率,真买车时要认清实际车况,非网约车源优先,电池健康报告得看仔细。
有这个认知,汉EV为何“那么不保值”?你不会再问一遍了,不是车不行,是行业还没等它彻底站稳,技术、政策、观念都一块向前跑,老款自然就被新款拍死在沙滩上。而且新能源和燃油车,在保值率上本就不是一条赛道。别指望燃油车那种平顺保值,新能源想卖高价,得看准升级节奏,挑个好机遇再出手才靠谱。不是汉EV不保值,而是新能源行业本就风大浪急,保值率这东西,谁能稳,多半都得仰仗命好。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