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拖着卷帘门的“哐当”声,一排灰头土脸的工具箱在老张的修理厂里被搬了出来。他坐门口,抽着烟,地上落满了去年秋天没扫完的树叶。这两年,隔壁总有人来劝盘店,说新能源车越来越多,修理这一行快没活路了。老张嘴上硬气,一口一个“老本行不愁饭”,可支支吾吾里,烟抽得越来越快,连日照火腿肠都觉得不太香了。
如果你是老张,眼瞅着一大批开进来的SUV、轿车都亮着“纯电”的标志,发动机舱也干净得像新鞋盒,手头那些老练活——换机油、修变速箱、拆水箱——统统用不上。前台女孩子给客户报价,连带厚厚一摞保养名单砍成一张纸,电动车保养一年花两千,燃油车八千,账一笔,修理厂明码开张,老张靠那点零头喝喝小酒,干脆让电池厂子回收笔芯还实在点。
但新麻烦是,现在的电动车维修,谁都动不了数据。电池、电控、驱动芯片——全嘴里的“高科技”,要么有数据密码,要么有远程锁。有人敢碰,敢破解,那就是直接撞上枪口。我见识过去年上海那桩案子:两兄弟,干汽修多年,帮撞坏电池的车主改数据,只收四分之一价格,结果法院一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半年牢饭伺候。他们的工具是芯片焊接,案卷里记录得明明白白;车企一花费,五万块说得跟买葱一样轻快。不是不懂这规矩,而是明知修得起却修不得。
车主也冤:谁花四成新车价去换个电池?但你想省钱,第三方报价一半都不到,最后还是得被车企远程关门。修车变成了跟软件升级一样,扯的是代码,不是扳手。不是说修理厂手笨了,而是他们手再巧,也“翻不了天”。
这种游戏,在澳大利亚和欧洲更锋利。人家立法,车企必须开放维修数据,不然车型认证都过不了。比亚迪在澳洲就吃了罚单,因为不给第三方修理厂数据入口。那头车主还能自己换胎,中国这边,你要是看不懂故障码,就跟生人进麻将馆一样:“大神,你凑啥啊?”车企握着算法,操作码都不给,修理厂变成了对着电脑干皱眉,真跟老张以前拆马达比起来,一点火花都没有。
现实里,老张也不是没挣扎过。开了专业培训班,十几万的学费,外加一堆高压手套、绝缘胶鞋。年轻人呢?基本没人报。新能源维修,听起来像未来,其实像赌命——一次高压触电,连社保都买不来后悔药。新开的汽修店,外墙刷着“专业新能源”,工人见电路图跟见鬼一样;博主拍视频教人拆电池,收到律师函,账号一夜被“吊销执照”。老张嘟囔,做修理这一行,现在是“谁敢动手,谁敢交卷”。
其实,车企什么都懂。他们自己卖新车、管售后、派维修师傅,最好车主永远走进4S店,最好小修理厂都盘出去。没数据、没权限,维修就成了大户生意。可这布局未必没人看得懂,欧盟立规矩,维修数据必须开放,不是为了车企,而是为了车主能自由选择。中国呢?还没人碰这雷区,维修变成车企的独家代理,岁末结算,全行业得了个“寒冬通行证”——谁手头攥着数据,谁就能开门收钱。
有时候跟老张喝酒,我问他后悔不?他说:“学了半辈子手艺,最后是数据干趴了。”看着地上落叶,那个空荡的修理厂门口,仿佛一场大案的现场复盘。刑案背后,是几万个“老张”,是每个想便宜点修车的车主,是一轮你没有选择权的维修产业。冷不丁,你才发觉:这里的权力分配比刑法还严格,“数据垄断”三个字,远比禁售、停牌和高压电击来得无情。
要说解决办法,也许是开放维修接口,也许是让车主拥有自己车的数据。可那样,小修理厂会不会活起来?车企还会不会控价?车主是不是能不用四倍价换电池?这些答案太专业,也许连举证都费劲。案子判了,结果却藏在“数据”的双手里。
是不是伦理问题?是不是产业升级的必然?我也不说死。只能留个案情疑问:如果数据成了车的命根子,修理厂只能做“看门人”,车企坐拥定价权,最后受伤的只有车主和这一波老手艺人,你会怎么判这场案子?要开门的是老张,还是那串加密的数据?现场证据都在,但判决到底归谁——这答案,或许下个寒冬见分晓。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