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的慕尼黑国际车展,小鹏汽车一脚油门就飙了出来,把自家的“黑科技家底”甩在了欧洲舞台上。你要问他们带了啥?基本上是“能开的,能飞的,能动的”,全给摊开。谁说中国智造只能内卷?这次小鹏用行动给欧洲看了,啥叫起跑线就在AI时代前门口。
第一波“猛料”当然是新车。小鹏直接推出全新P7,在海外首秀,高喊着“未来AI豪华轿跑”的口号。不是普通电车那么简单,800V高压平台配5C超充方案,让充电这件事变得像吃快餐一样方便——10分钟进站,525公里搞定,最高续航能飙到820公里。现场标价也有板有眼,21.98万到30.18万人民币,国内早已开卖。跟着来的还有升级版G6,新款直接标配超充电池,纯视觉智驾,续航725公里,国内已上市,价格也是亲民得很。再往上还有黑武士版G9和大空间的X9,投放市场更是虎虎生风。说白了,小鹏这次就是要告诉大家,“车,咱有;技术,咱硬”。
不过能跑的车不是全部。小鹏这次还带来了自己的“前沿黑科技”:人形机器人IRON和飞行汽车。别觉得铁疙瘩只能摆着,IRON机器人能现场演示手冲咖啡,还能在工厂跑来跑去,未来计划2026年量产。飞行汽车这边更有噱头,拿“陆地航母”当新突破,分体式设计让陆行体续航无忧,飞行体全电推进,分离结合自动变换。头一回要在迪拜首飞,计划2026年下半年交付,你说科幻不科幻?
关于智能驾驶,小鹏同样没让欧洲观众失望。准备把NGP智能导航驾驶带到全球,2026年末就要适配欧洲市场,让本地用户体验一把中国算法的速度与激情。为了不做“水土不服”的甩手掌柜,他们还在慕尼黑成立了第九个全球研发中心,专门搞欧洲市场的“本土化配套”。谁说中国公司只会出口低端货?小鹏现在是直接在欧洲本地玩“深度定制”。甚至欧版家充桩都同步登场,电车买回家就能随时补电,跟装热水器一样简单。
说到底,小鹏在慕尼黑车展这一仗,砸下去的筹码是“全球化AI汽车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现场表态,这次行动是全球智能交通格局的一次大转换。小鹏想的不仅仅是造几辆电车赚钱,更要把AI全家桶撒进出行世界,把车、机器人、飞行载具全“拉郎配”,做个全面的未来出行解决方案。看得出来,制造硬件只是基础,平台化、智能生态才是终极目标。
谁能想到,一家中国造车新势力,能在欧洲的展台上秀得这么拿手?要说国内电动车企业“新四化”: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这回小鹏是一步到位。超快充和视觉智驾方案已经上手,AI大模型的钱也没少砸,每一次新车更新都是“实打实的科技升级”。产品线越铺越广,主力车型加特色车型,矩阵起来“有里有面”。就算是飞行汽车和机器人暂时还不能让财报猛涨,但从技术储备和战略布局来看,小鹏确实是下死招,不满足于当“代工厂”,而是想当“引领者”。
小鹏的动作,其实也反映了整个中国智能电动车行业的一个趋势——把眼光放到全球,用技术和产品去当市场规则的制定者,而不仅仅当追随者。欧洲作为电动车的核心市场,政策环境和消费者要求都特别细致苛刻。小鹏直接在那里开研发中心,缩短技术沟通链路,现场调试,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配套充电设施也同步升级,彻底打破“有车没桩”的尴尬处境。
当然,想打海外市场,光会“秀肌肉”还不够。欧洲用户对汽车的安全标准、智能驾驶体验、甚至车内娱乐系统,要求都很刁钻。小鹏的NPG智能驾驶号称2026年完成全球适配,到时候实际效果到底几分,让人有些好奇。不过从展出的产品配置和现场互动来看,小鹏确实是提前做足了作业,避免“水土不服”的蛋疼局面。
再说创新力这块,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走的是“储备技术”的路子。虽然短期内飞天载具还难像电动车一样大卖,但小鹏敢于押注,趁着全球关注智能出行的东风,技术储备不落下。毕竟谁都不敢保证哪天,一波政策转向或者技术突破,飞行汽车突然就成了新消费热点。反正种子撒下去了,等下雨发芽就是了。
还有一点,小鹏这次展会的战略意图非常清晰:不做单一车型的出口商,而是走“AI生态出行解决方案”的高端路线。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三方联动,将来用户在小鹏的平台上不仅能买车、用车,还能体验“全场景智能出行”。这种“未来已来”的玩法,比光靠硬件利润要高明不少,也有望带出更可持续的营收模型。
中国电动车企业向来以“技术卷王”著称,小鹏这次展会让我们看到主流品牌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的狼烟四起,而是主动走向世界,把中国智造的旗子插在全球舞台中央。展会现场没有什么“高谈阔论”,一切都很“真刀实枪”:新车亮相、超级快充技术、智能驾驶、飞行汽车到本地研发中心,全都“明牌”。
不过,路还是要一步步走。欧洲市场高度成熟、法规严苛,想要“水土不服”变成“落地生根”,还得持续投入,甚至接受一些市场反馈和本地化调整。AI智能驾驶、安全性能、品牌文化,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小鹏目前看起来已经准备好了,但后边“过关斩将”能不能顺利,还得看时间和耐力。
整体来看,小鹏在慕尼黑国际车展这一波操作,已经把中国新造车势力的“野心和底气”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技术硬核到产品矩阵,从未来出行愿景到全球化的大手笔布局,几乎都是冲着舞台正中央去的。欧洲观众这个时候看到小鹏,或许也会想,“原来中国智能汽车真有这么多玩法?”无论后面风云如何变化,这一场展示都已经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中国科技的创新力和执行力。
出行江湖,风起云涌,小鹏这步棋,的确下得不俗。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