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
城市变大了 公交变慢了 我们的生活半径去了哪里
上周末打车去正义路。花了50多块。就为见个老朋友。她说现在出门得看交情。
昆明街头确实静了许多。公交站台人影稀疏。小区门口三三两两的人转悠。连外来务工者的身影都少了。城市像被按了慢放键。
数据更直观。2019年公交日均客运量276万人次。去年只剩99万。线路从519条砍到346条。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是无数人生活轨迹的改写。
地铁也在流失乘客。上半年少了424万人次。那么人都去哪了?
黄色、蓝色、绿色的共享电车给出了答案。昆明共享电动车保有量已超12万辆。美团的报告说昆明人单次骑行距离增幅全国第一。两三公里的距离。扫码就走。不用等。不必挤。
但问题又来了。当5公里的出行都变成打车或共享电车。城市空间正在被重新定价。住在广福路南边的人要去老城区。就得掂量掂量50块车费值不值。交通成本正在重塑我们的社交地图。
转折发生在今年三月。昆明成立了新的公共交通公司。由地铁集团主导。公交和地铁开始融合。七月还开通了五条接驳专线。官方说法叫“三网融合”。就是把地铁、公交、慢行系统编织成网。
这能改变现状吗?想象一下:出地铁就有定时接驳车。小区门口有专属共享单车泊位。一张通票能坐完地铁转公交。或许哪天。我们从广福路到正义路。不再需要为50块车费犹豫。
城市在生长。交通模式在迭代。但人与人的连接不该被车费阻隔。当公共交通回归“公共”属性。那些偶然的相遇、临时的起意、说不清道不明的生活诗意。才会重新流淌在街巷之间。
毕竟。一座城市的温度。取决于它如何安放那些“不值得专门出门”的想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