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一场发布会如何点燃行业火药桶
7月29日晚,理想汽车用一段重卡连环撞击视频为新纯电SUV i8揭幕。画面里,重卡被拦腰撞断,驾驶室近乎压在理想的前挡玻璃上。视频一出,弹幕刷屏“硬核”“安全感拉满”,但很快有人发现:那辆重卡的方向盘上,乘龙的LOGO清晰可见。理想把卡车品牌直接留在镜头里,等于把对手推上审判席。次日,乘龙法务部出面,声明“已构成严重侵权”。8月1日晚,乘龙再发海报:“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把发布会的热度瞬间烧成行业地震。短短三天,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3.2亿,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破5亿,一场技术演示演变为公共情绪的风暴眼。
理想为何敢把重卡当背景板:测试、营销与公众情绪的三重博弈
理想并非第一次用“极端碰撞”做卖点。从L9的“90公里追尾大货”到Mega的“双侧25%偏置碰撞”,这家公司深信:把最坏的场景拍成电影,就能让潜在用户为“安全感”买单。重卡测试之所以吸睛,是因为它在公众心智里自带“死亡符号”——只要轿车能扛住重卡,就等于拿到了“免死金牌”。理想把测试外包给中汽研,强调“第三方、随机采购、不指定”,试图用流程正义掩盖实验设计本身的不对称:重卡是十年车龄的旧车,满载状态未说明,碰撞角度、地面摩擦系数、车速均未公布。更关键的是,重卡司机缺席,卡车被物化为“可牺牲的道具”。当营销口号把“极端”包装成“日常”,公众情绪便被推至高点:有人为技术欢呼,有人为被羞辱的品牌愤怒,更多人则在屏幕背后悄悄担心——如果真实场景里,我开的就是那辆旧重卡呢?
乘龙的愤怒:当旧车被拖上擂台,品牌叙事如何瞬间崩塌
在卡车司机的江湖里,乘龙曾是“皮实耐造”的代名词。它陪伴过无数跑青藏线、跑云贵川的卡友,在高原缺氧、刹车淋水、夜路团雾中一次次把人货安全带回家。如今,一辆老旧的乘龙被拉进封闭试验场,成为新势力“安全秀”的垫脚石,等同于把卡车司机几十年积攒的尊严按在地上摩擦。乘龙的第一封公开信没有谈技术,而是谈“活着”——那是司机们每天出车前对家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车队群深夜跳出的“报平安”表情包,是服务区一碗热汤面背后的生死契约。海报里那句“生活不是试验场”,不是矫情,而是把镜头拉回真实道路:一辆重卡背后是三十吨西瓜、是急着发工资的小老板、是等爸爸回家的小女孩。当品牌叙事从“我能拉多少货”被压缩成“我能被多快撞碎”,乘龙必须反击,否则它在用户心里的形象就会被永久定格为“一撞就断”。
直播复测能解决问题吗?技术、法规与舆论的三岔口
理想高管一句“可以直播复测”,看似坦荡,实则把难题抛给所有人:谁来提供重卡?是否允许媒体全程跟拍?如果新卡车依旧被撞断,责任算谁的?中国汽研的“符合标准”声明并未公开实验细节,而《道路车辆碰撞试验方法》GB/T 24550-2009本身只规定了试验流程,并未约束“车辆新旧、负载、改装”等变量。换句话说,只要理想肯花钱,总能买到一辆“符合测试条件”的旧重卡。真正的问题在于:碰撞测试的伦理边界在哪里?当一辆旧车被刻意送上断头台,它是否享有“不被污名化”的权利?法规尚未给出答案,舆论却已提前分边:技术派强调“数据说话”,情感派痛斥“拿别人饭碗做秀”。直播复测或许能提供一次更透明的数据,却解不开公众对“安全”二字的深层焦虑——我们到底需要一场秀,还是一套能让所有人平安回家的系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