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这车就图个安心,怕纯电续航不够,结果发现大多数人用不着“可油可电”,反而成了多余的负担

买这车就图个安心,怕纯电续航不够,结果发现大多数人用不着可油可电,反而成了多余的负担

我记得去年夏天,在东北的某个百公里高速服务区,看到一排混动车带着怪异的表情停着,车旁边还有几个在排队充电的车主。一个老哥在我旁边低声说:要不是迫不得已,我宁愿直接跑油站。我一边点头一边想,他说的还真有点道理。

其实我私底下调研过,混动车的日常用车场景挺单一。大概有估算(体感+少量样本),超过六成的车主,年出行里长途超过300公里的次数,低于三次。这并不是个奇迹。生活中,能走的地方都撑死几十公里,少有人每天早晚像极限运动一样长途拉练。我还翻了下以前的笔记——在我朋友的家里,跑掉1万公里,长距离高速大概只超过了十次。超出这个数,纯粹是偶然。

买这车就图个安心,怕纯电续航不够,结果发现大多数人用不着“可油可电”,反而成了多余的负担-有驾

说到这里,我突然停顿一下,反思:这些年为什么可油可电的标签这么热呢?难不成是制造商想多收点钱,但又不敢明说!让消费者觉得多了个选项,总不亏,其实心里知道,绝大部分人用不上。

我也试了试现身说法:有人问我,混动的最大价值在哪里?我觉得,最大的可能其实在油电切换的那一瞬间——只要两边调配得当,温柔得像在骑自行车,没那么极端。但你尝试真用到极限场景,那个电池就会被拉扯得烦死,起码我觉得不好。

很多人可能忘了——这可油可电,不是完美解决方案,而是一种准备用,更像是个应急备用的后备胎,但被搞成了他们的主力。这有点像用苹果的充电线,最开始觉得新鲜,结果越用越烦,倒不如老式的便宜线好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奇怪的事情:一线修车师傅跟我聊,说客户带车来,基本上一句话:我就想走高速,不想倒了电站一圈,油也不想用太多。他们大多是因为担心续航不够,但从实际体验来看,这个担心…(这段先按下不表)

买这车就图个安心,怕纯电续航不够,结果发现大多数人用不着“可油可电”,反而成了多余的负担-有驾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买车的第一度智商都变低?我曾试着问过几个混动车主:你长途会不会考虑油箱?

他们的回答大多像:哎,反正能用电就用电,不想折腾走去加油。好吧,听起来不错,但你用的多了不觉得有点像被催眠? 根据估算(体感+小样本),真正用到油的频次少得可怜,年驾长途超过2万公里,还是少数。

而且长时间存油,我估算(样本有限)成本不低——油放那几年,身体不行打个比方,好像存钱存太久,反正用不完,反而变成了闲钱,甚至会赢不了物价涨幅。

再讲讲这个比拼——我试过一辆同价位、配置类似的纯电车和混动。实际操控比如说:起步响应。纯电车,踩一下大概0.2秒内,动力就跑出去了,像踩了油门的快感。而混动?那油电一切换,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哎呀,别闹呀。这个差别明显——纯电更贴心,心动反应速度快,特别冬天电池效率下降,充电像慢动作一样。你会问:那充电方便吗?当然不!快充铺开了也方便,但想想日常使用,充一次电,得等半小时到40分钟,寒冬嘛,电池效率还打个折,差不多又要多等一阵。

我又想起,很多,根本用不上高电续航的大平板——就像我朋友说:你知道吗,我一年就跑三次长途,其它一切都在市区。这其实符合国情——大多数人的用车场景都局限在半径30公里左右。偏远一点的,除了极少数行业,比如快递或房产,其他人没必要折腾续航。说到这,我嘴角又扬起点,真的很多车主买混动,是冲着未来充电便利去的吧。可现状是,充电还没普及到你想象的那样——随停随充,更像个梦。

买这车就图个安心,怕纯电续航不够,结果发现大多数人用不着“可油可电”,反而成了多余的负担-有驾

我还发现,很多车在广告里宣传省油,结果真正带钱回家的,可能只是少花的一点油费,而那两三万的加价,可能还不够补贴充电桩这项大投入。

而且,市场数据显示,三年后的保值率,混动车型竟然比燃油车还惨(估算,样本数据不够完善)。有个维修工跟我讲:车子折旧快,还是燃油车能耐造。我觉得这个还真合理——技术更迭快,续航淘汰快,市场逐步转向纯电,混动变得中庸又尴尬。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那混动和纯电,到底谁能赢?难不成是它们的结合点,变成了鸡肋?(这段先不展开)

不过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在高速路服务区,不少混动车前排队充电,但油站就一边站着空空的,像是反向候车。这让我觉得:这其实反映出一个现实——人们宁愿花时间等待电也不愿用油,似乎成了一种心理偏好。你能不能理解这种心理偏好其实是没那时间和耐心爽快去油站,而充电变成了一种仪式感?

买这车就图个安心,怕纯电续航不够,结果发现大多数人用不着“可油可电”,反而成了多余的负担-有驾

我还一直长久关注车辆制造链——你知道,电池品质和供应链关系用生活比喻就像啤酒原材料的好坏。这个链条长,尤其在国产化不完全的国家,车企供货稳定性,尤其对电池的要求,远比想象中高。供应链这个酒厂,一旦出问题,车子就像喝坏了的啤酒,快不行了。

你说,那些鼓吹油电一体的品牌,是真心想多赚点?我真的怀疑——他们在研发中,可能就是想混个多面手,结果最后变成了多余的多,像是拼多多的多规格拼配,多了反而没用。

结尾其实很难,毕竟这个世界变化快,好像刚刚还在争论油电谁更好,下一秒就有人用比亚迪刀片电池把市场推向快充新时代。

看来,我得换个角度思考——这混动系统的多余,是不是其实就像这个世界一样:热闹过后,是不是就只剩下简单的快乐?或许,我们在追求多余的安心时,早就被市场这些小节拖得晕头转向了。

买这车就图个安心,怕纯电续航不够,结果发现大多数人用不着“可油可电”,反而成了多余的负担-有驾

嗯,这个安心背后,小细节你注意到了吗?车内那块仪表盘,三频闪烁,指示不同能量流动,好像在告诉你:你其实不用太在意,这一切都可以自动处理。

留一个悬念:你说,未来的车,是不是会变得像手机一样,越用越智能化呢?还是说,回到最朴素的那一套,才是真正安心的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