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这事儿挺唬人,说是国内首家“A+H”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听着挺牛掰,但首日股价那表现,却像过山车,让人看得是心惊肉跳。128.9港元的开盘价,还比发行价低了点,盘中更是跌超10%,幸好有中金公司出手“护盘”,才没让股价继续自由落体。这“惊险过关”的一幕,其实反映了市场对赛力斯这匹“黑马”的复杂心态。
说白了,赛力斯能在新能源赛道上异军突起,全靠跟华为“绑定”了。问界系列车型,哪个不是靠着华为的技术加持,火得一塌糊涂?M8销量蹭蹭涨,M9长期霸占50万元级市场销量冠军,这成绩单,放眼整个行业都挺亮眼。也正因如此,赛力斯在市场上的估值那叫一个高。但到了港股,故事就有点不一样了。
港股市场对这种“转型企业”向来比较谨慎,既看重赛力斯已经取得的成绩,也盯着它能不能持续增长。你想想,2025年全年1782亿元的营收目标,前十个月才完成了差不多60%,这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再加上前十月汽车销量同比还下滑了4.3%,这些短期的压力,让市场对赛力斯的估值打了折扣。
更关键的是,华为这棵“大树”现在可不是赛力斯独享了,奇瑞、北汽、江淮等一堆车企都跟华为合作了,赛力斯在华为体系内的“独家性”明显下降了。再加上港股市场本身就不缺优秀的新能源车企,像理想、小鹏这些,哪家不是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还赚得盆满钵满?这就让投资者开始担心,赛力斯是不是有点“依赖”华为了?
面对这种质疑,赛力斯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知道,光靠华为是走不远的,必须得自己发力。好在,赛力斯也确实在努力。这次港股上市,他们筹集的140.16亿港元中,有差不多70%要投入到研发中,搞智能电动技术、电池安全、自动驾驶算法这些核心领域,明显是想减少对华为技术的依赖。同时,他们还跟字节跳动合作搞“具身智能”,看来是想在业务上再开疆拓土。
产品端,赛力斯也在不断发力。虽然M9销量环比有点下滑,但M8销量环比增长了56.8%,新改款的M7更是刚开售就火了,36天就交付了超过2万辆,这产品矩阵的韧性,还是挺让人看。未来,随着新车型的不断推出和现有车型的迭代升级,赛力斯的盈利能力还有望进一步提升。
国际化方面,赛力斯也早就不是“新手村”玩家了,市场已经覆盖了欧洲、中东、美洲及非洲多个和地区。这次港股上市,更是加速了他们的全球化布局,尤其是在海外充电网络建设和本地化营销渠道拓展上,他们将投入约20%的募资,这无疑为赛力斯的长期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总的来说,赛力斯港股上市首日的“惊险护盘”,与其说是其价值的终点,不如说是市场对中国新能源车企“转型中企业”估值逻辑的一次重要校准。短期来看,赛力斯确实面临不少挑战,但长期来看,他们在产品、研发、国际化等方面的布局,已经显示出他们摆脱“单一合作依赖”、构建自主竞争力的决心。
对于赛力斯而言,港股的投资者结构更成熟,估值逻辑更注重基本面,这无疑将倒逼公司在业绩兑现、技术自主和风险控制上持续精进。而对于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赛力斯的港股上市也折射出一种趋势:单纯依赖概念或单一合作的估值逻辑正在失效,具备核心技术、稳定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才是市场真正青睐的对象。
那么,问题来了,在新能源汽车这场“马拉松”中,到底什么样的企业才能最终跑到终点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