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早上好!说到今年的新能源车,10万到20万这个区间的中大型车型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数据显示,2025年下半年,中大型新能源轿车的销量同比增长了约30%(估算,样本少),这说明市场不只是在增加,更在逐渐成熟。
我刚在店里看了一辆领克10 EM-P,门店阿姨和我说:这车配备双电机,动力真快,开起来感觉特别稳。我陷入思考,怎么就突然觉得这个价位的车,竟然可以把人开到运动感和豪华感兼得的地步呢。
随手翻了下相册,刚装饰车内的那段时间,看到车门板的软包更厚了,手感明显提升。这让我意识到:做出好东西,除了技术,材质也是关键(这段先按下不表)。
估算一下,领克10 EM-P的售价其实只有16.38万起,但全系标配双电机四驱,实际的动力体验,至少给我感觉比同期纯电的汉,小鹏P7+要更运动。为什么?因为纯电两驱车型,动力调校偏向平衡,操控不够激烈;而四驱则像是给车装了肌肉,转弯更灵活、响应更敏捷。
我心里还琢磨,供应链和研发到底怎么配合,才能在这个价位,硬是把四驱、激光雷达、丰富配置全部塞进去?比喻就像做一份菜,要的厨师多料,预算又有限,但那火候得刚刚好,不能萝卜白菜样样都要。
对比:同价位里,比亚迪汉L顶配要骂名,价格高出几百块,但长得更正经点。领克10 EM-P的外观算不上狂野,但线条硬朗,氧感十足。小米SU7一亮相,整个造型都狂野得稍微出格些,我觉得它属于那种吸引眼球型。两者其实都带有运动元素,但领克走的更成熟、更有质感,这让我突然想到:这是不是给年轻人创造了个‘较真实的选择面?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炫到炸的造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配置很丰富,但我在想,这样的车有没有过誉呢?一旦性能一上线,实际操控会不会有隐藏的坑?这也是我自己常常质疑的点。纯粹配置堆叠,未必能确保使用体验优异。
实际上,领克10 EM-P的空间体验,和它在Z10基础上的改进,简单来说,就是把车变大,把座椅变舒服。空间比我想象中大出一截,腿部的空间,感觉至少比某些紧凑级车要宽敞20%,这是我当时开进去之后的直观感受。
它的后排座椅还能调角度,坐进去那一瞬间,觉得:嗯,这配置不低。相比汉DM-i、风云A9L这些,后排的舒适性,领克明显占优势——这是用自己坐过以后的感觉体验得来的。
小伙伴们,难道说,造型、空间、配置都能做到全面就一定有爆款的潜质吗?其实我心里有点疑问——是不是很多人选择车,更多考虑能不能满足日常?而不是花哨?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配上THOR芯片,感觉硬件点占比智驾软件层面更重要,像是穿西装配西裤,硬件像是西装的质料,走得稳才更看得出品味。而领克10 EM-P给的这些硬件,让我觉得,未来它在自动辅助驾驶上的潜力真的不小。
我还没细想过,其实这款车配备的后排豪华配置,像车载冰箱、按摩座椅,对于未来移动生活的定义也许会有新的启发,比如:谁会在车里喝咖啡、吃点心,又不嫌麻烦呢?
说到续航,它的240公里纯电续航在这个级别虽不是最顶尖(估算露出尾巴,感觉还是大陆极电电池有点优势),但结合价格,已经算很合算了。咱们算个粗:以百公里油耗5.4L来看,油钱都快和电费持平了,除了环保,还省心。
不过有个问题:这车用的大电池(38.2KWh)是不是会很重?我猜可能会有悬挂调校上的挑战,车重变大,悬架应对的荷载也变重,响应可能略显牵强。这我没细想,但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感觉,是不是很多技术都肉眼不可见?或者说,很多技术的成熟度其实还没到极致,差不多是个还在路上的状态。
而且,领克的辅助驾驶硬件配置,虽然不错,但软件层面,就像是芝麻开门,我关心的是:这套系统日后升级还会不会像手机软件一样快、稳定?等它正式交付,能不能不出坑?这才是我忐忑的地方。
问一句:你觉得这样的车,对于刚刚想换新车的年轻人,值不值得等一等240公里大电池版本?毕竟,现在交付可能还得等几个月,等待是不是值得?还是说早期版本已经够用了?我猜测,这个等的过程,可能反而让人更纠结——是不是买早一点,错过了更合理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买车其实就是买生活场景,这款领克能不能串联起日常的点点滴滴,是个值得想的点。外观、空间、技术、配置……都挺全面的,但实际用起来能不能用得舒服?这才是我一直琢磨不透的根本。
看了一整天,觉得领克10 EM-P的野心很明显——冲着年轻、运动、科技去,但还能不能持续保持用料、匹配,让消费者买了又买呢?这倒是个更深的问题。
哎,最后我还挺好奇——你会不会觉得车内那点空间,静静坐一坐,就能体会到未来移动车生活的点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