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奔驰车,一张晃眼的“证件”,一句“我拿证了”——在广西防城港那条狭窄的乡间小道上,这不仅是一场寻常会车僵局的粗暴终结,更是特权思维与公权力疑似不当介入的致命交织,瞬间撕裂了公民维权的脆弱防线。当普通司机“平头哥”鼓起勇气曝光不公,却旋即遭遇“连夜上门做工作”要求删帖道歉时,这已远非个人维权的坎坷,而是对所有公民发出的刺耳警示:在某些语境下,维权不仅成本高昂,更可能招致二次伤害,甚至引火烧身。
这出荒诞剧的序幕,拉开于2025年7月22日。彼时,“平头哥”在防城港江山镇驾车,与一辆奔驰SUV狭路相逢。他已主动靠边避让,不料奔驰女司机却蛮横要求他倒车。在“平头哥”拒绝后,女子竟嚣张地亮出疑似行政机关证件,并当场精准报出他的姓名和住址。这一幕被行车记录仪忠实记录,并于8月1日由“平头哥”发布上网,瞬间引爆舆论。然而,戏剧性的反转接踵而至:“平头哥”随后声称,派出所民警竟连夜上门,以其行为“违反治安法”为由,要求他删除视频并向女司机道歉,录音中甚至疑似夹杂着威胁。尽管“平头哥”迫于压力删除了原始视频,并发布了“道歉”声明,但公众的怒火并未平息,反而对“亮证姐”的嚣张态度及公权力滥用行为表达了强烈愤慨。面对汹涌民意,防城港官方于8月2日迅速回应,通报已成立工作组彻查此事,并确认涉事女司机身份已查清,纪委部门亦已介入,承诺将依法依规给出公正透明的答复。同时,“平头哥”也证实,他将与防城港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及奔驰女司机见面协商处理。
此事件的核心,无疑是对公权力边界与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双重拷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如果涉事女司机,无论其真实身份为何,确实利用了某种“内部渠道”或职务便利获取了“平头哥”的个人信息,并以此进行威胁,这不仅是赤裸裸的侵犯公民隐私权,更涉嫌滥用职权,是对法律尊严的公然践踏。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当公民通过网络这一现代“鸣冤鼓”曝光不公时,本应是守护者角色的公权力,却以“维稳”之名行“压制”之实,这种“做工作”的介入模式,其本质是对公民监督权的粗暴剥夺,是对法治精神的公然嘲弄。它不仅消解了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更让那些试图维护自身权益的普通民众陷入“不维权受损,维权更受压”的绝望境地。这种行为模式,无疑是对政府公信力的釜底抽薪,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基石的无情侵蚀。
“平头哥”的遭遇绝非孤例,它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当前社会治理中权力任性与公民权利保障之间存在的巨大张力。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宏大叙事下,任何公权力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内精确运行,其存在的唯一目的应是服务人民,而非沦为少数人谋取私利、彰显特权的工具。对公民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和滥用,以及对正当维权行为的不当干预,都是对现代法治文明的公然挑战,必须得到最严厉的惩处。这不仅仅是对个案的纠正,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底线的坚守,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庄严捍卫。
维权之路,本应是法治保障下的坦途,而非孤立无援的荆棘丛林。我们期待防城港官方能够以最严格的标准,对此次事件进行彻查,不仅要查清“亮证姐”的真实身份及其行为性质,更要对民警“上门做工作”的合法性进行全面、透明的审查,明确责任,依法追究。唯有让特权无所遁形,让公权力回归其服务人民的本位,让公民敢于维权、乐于维权,我们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公平正义、充满信任的法治社会。让每一次“亮证”都成为法治的考卷,而非特权的通行证,这才是文明社会应有的底色。否则,当“亮证”成为一种常态,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平头哥”,在特权的阴影下,步履维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