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三年前,谁能想到奥迪 A5L 这种级别的豪华轿跑,能卖到 25 万多的价位。
记得前几年,奥迪 A5 的落地价基本奔着 40 万去,如今新车价格腰斩都不止。
老车主估计得心疼坏了,刚买没几年的车,二手行情跌得比手机还快。
这价格可不是随便定的。
看看同级别的竞品,宝马 3 系入门版还在 30 万往上飘,奔驰 C 级优惠完也得二十五六万。
奥迪这手直接把豪华品牌的门槛往下拽了一大截,说是 “精准打击” 中产钱包一点不夸张。
更别说终端还有优惠,部分经销商报价已经摸到 30 万以下,这力度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为啥这么拼?
从数据就能看明白。
今年上半年 BBA 在华销量集体下跌,宝马跌了 15%,奥迪和奔驰也没好到哪去。
以前靠车标就能躺赢的日子过去了,不降价真没人买账。
25.99 万这个价格,刚好卡在合资品牌高配和豪华品牌入门的中间,让不少原本看大众、丰田的消费者,忍不住多看奥迪两眼。
光降价还不够,奥迪这次学聪明了,直接把华为智驾搬上了燃油车。
要知道,以前说起智驾,都是新能源车的专属,燃油车在这方面是 “老干部用智能机”,笨拙得很。
这次 A5L Sportback 搭载华为 ADS 系统,高速领航、自动变道这些功能全配齐,算是补上了传统燃油车最大的短板。
这合作来得可不容易。
早在 2018 年奥迪就想和华为搞智能驾驶,结果因为各种原因黄了。
这几年眼看着蔚来、小鹏靠智驾抢市场,奥迪估计悔得肠子都青了。
今年赶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0% 的时候,终于把合作落地,从重启项目到产品上市只用了不到一年,急急忙忙的样子藏都藏不住。
效果确实立竿见影。
以前买燃油车的人,总吐槽智能化跟不上时代;
买新能源车的人,又怕续航焦虑。
奥迪这波操作等于说 “我全都要”,既保留了燃油车加油就走的便利,又有了新能源车的智能体验。
有车主试驾完说,高速上开着智驾系统,手脚都能歇一歇,这在以前的燃油车上想都不敢想。
不过也有人不买账。
有网友说,燃油车装智驾就是 “老房子装电梯”,底子不行再折腾也没用。
但从市场反馈看,上市首月大定破万,说明还是有人吃这一套。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想换新能源车,能在熟悉的燃油车上用上新科技,对不少人来说是刚需。
就在奥迪推智驾燃油车的同时,另一个消息更值得琢磨:奥迪叫停了 2033 年全面停售燃油车的计划。
不光奥迪,宝马说要延长燃油车生产,奔驰更早就在电动化上踩了刹车。
这三大豪华品牌集体 “倒车”,背后全是眼泪。
前几年电动化喊得有多凶,现在就有多尴尬。
奥迪砸了不少钱搞电动车,Q4 e-tron、E-tron 这些车型,优惠十万都卖不动,去年全球纯电销量还跌了 10.9%。
反观燃油车,虽然整体市场在萎缩,但 A4L、A6L 这些主力车型,每个月还能稳定走量,成了 “救命稻草”。
不是不想搞电动化,是真搞不动。
欧洲充电桩少得可怜,充一次电比加一箱油还贵,消费者不买账。
国内更惨,比亚迪、特斯拉天天降价,新势力车型配置堆得像小山,BBA 的电动车除了车标真没啥优势。
花大价钱搞出来的产品没人要,换谁都得慌。
所以说 “油电并行” 是没办法的办法。
燃油车继续赚现金流,电动车慢慢试错,不至于把自己逼上绝路。
奥迪这次推智驾燃油车,说白了就是在燃油车身上挖潜力,能多赚一天是一天。
毕竟电动化这道坎,不是光靠喊口号就能迈过去的。
为啥说 25.99 万的奥迪 A5L 能戳中中产?
这代中产买车早就变了口味。
以前觉得开 BBA 倍有面子,现在更看重 “里子”—— 配置够不够用、开着舒不舒服、性价比高不高。
就拿配置来说,25 万多的奥迪 A5L,大掀背造型、华为智驾、全液晶仪表这些都配齐了。
反观几年前同价位的豪华车,别说智驾了,连个大屏都得选装。
现在的中产不傻,花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东西,谁还愿意为虚无的品牌溢价买单?
消费观念也在变。
以前觉得买 BBA 是 “成功标配”,现在更多人觉得 “车就是个代步工具”。
尤其是新能源车崛起后,大家见过了冰箱彩电大沙发,再看 BBA 的 “简陋” 内饰,自然觉得不值。
奥迪这次把配置拉满,算是摸到了中产的脉:别跟我谈情怀,把实惠摆出来。
还有保值率的问题。
以前 BBA 保值率高,现在因为降价很猛,二手行情一塌糊涂。
有车主说奔驰 E 级每年贬值 5 万,这谁扛得住?
中产买车大多精打细算,保值率不行,品牌再硬也没用。
25.99 万的起售价,等于把买车成本降下来,就算以后贬值,亏得也能少点。
最后总结
25.99 万的奥迪 A5L Sportback 火了,不光是因为价格香,更因为它踩中了市场的节奏。
传统豪华品牌放下身段,牵手科技企业补短板,这本身就是种进步。
对中产来说,能花更少的钱,买到配置更高、更智能的豪华车,当然乐见其成。
电动化是大趋势,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在这个过渡期,像奥迪这样在燃油车身上搞创新,既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又能给自己争取转型时间,算是聪明的做法。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准备好了拥抱新能源,给市场多一种选择,总不是坏事。
至于 “中产神车” 能不能真的回归,还要看后续表现。
价格到位了,配置跟上了,剩下的就交给市场检验。
但不管怎么说,BBA 开始认真琢磨消费者需要什么,而不是只靠车标吃饭,这本身就值得肯定。
未来的车市,估计会越来越热闹,我们普通消费者,等着坐收渔翁之利就好。
声明:文中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权威媒体公开报,文章仅一家之言,个人粗浅思考,仅供交流,并无不良导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