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要求两年剔除中国零件,特斯拉为7500美元补贴按下去中国化加速键

特斯拉通知美国本土供应商两年内全面剔除中国制造零部件,矛头对准联邦补贴和监管压力,但现实代价是成本抬升、技术磨合和供应链稳定性的多重不确定

先把话挑明了,这是一场被政策推着走的供应链大挪移

马斯克要求两年剔除中国零件,特斯拉为7500美元补贴按下去中国化加速键-有驾

自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把“非中国零部件与电池”作为拿到7500美元补贴的前提后,特斯拉在美国维持价格竞争力几乎离不开“合规化改造”

到了2025年,联邦层面对资金支出的收紧叠加对华贸易趋严,企业做不做,已经变成能不能活得漂亮的问题,而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矛盾的是,马斯克在2024年还公开反对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称“特斯拉未要求征税,不赞成扭曲市场的措施”

话音未落,一年多后就开始“砍链”,这种前后落差,外界自然会解读为政治与商业之间的艰难取舍

说白了,这像是一场姿态管理,一点点换取政策窗口期的体面与安全垫

再看商业账,这一步每一行都写着“难”

马斯克要求两年剔除中国零件,特斯拉为7500美元补贴按下去中国化加速键-有驾

上海超级工厂2024年交付67.6万辆,占全球52%,国产化率超95%,这里不仅是产能发动机,更是成本锚

工厂里跑的是宁德时代的高密度电池、拓普集团的一体化压铸、三花智控的热管理系统,这些零件组合起来,是特斯拉“便宜又能打”的底层逻辑

全面替换中国零件,保守估算单车成本要涨1000到2000美元,年度额外支出超10亿美元

更扎心的是原材料

全球超过80%的锂、钴、镍等电池原料加工能力在中国,原材料不动,替代国怎么接盘都是慢变量

有产业链研究指出印度、越南可能承接一部分,但“短期内追上”的说法,多位知情者反映更像是路线图而不是施工图

马斯克要求两年剔除中国零件,特斯拉为7500美元补贴按下去中国化加速键-有驾

现实里,工厂的节拍最怕“卡脖子”,一个小小的连接器延迟,都可能拖慢整车下线

技术匹配也是硬骨头

与中国供应商多年的协同形成的,是一整套标准、工艺、品控与节拍的共同语言

美国本土替代厂商就算有热情,学习曲线也需要时间,试模、验证、量产爬坡,每一步都不止是“换一下供应商联系人”那么简单

换句话说,纸面计划的两年,车间里可能远不止两年才能“跑顺”

时间线把这一步步推清楚了:2024年起,含中国电池组件的美国产电动车失去7500美元抵免,特斯拉部分车型当场“断奶”;

马斯克要求两年剔除中国零件,特斯拉为7500美元补贴按下去中国化加速键-有驾

2025年1月政策再度收紧,供应链本土化被进一步放大

在这种压力下

“两年剔除中国零件”的要求更像是一道“必须答”的选择题,答案不完美,但不作答成本更高

可另一边的中国业务,还在狂飙

特斯拉在华签约超400家本土一级供应商,60多家进入其全球体系,这个网络的效率和可靠性,是全球少有的

2025年2月,上海储能超级工厂投产,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1万台、近40吉瓦时

马斯克要求两年剔除中国零件,特斯拉为7500美元补贴按下去中国化加速键-有驾

特斯拉中国区管理层也反复强调,“在华业务能为全球扩张提供强力支撑”

这种“东边不亮西边亮”的画面,多少显得有些撕裂

这就引出一个绕不开的问题:美国本土的剔除要求,会不会反向牵动上海工厂与计划中的Model Q的供应链?

有业内人士提到,目前没有明牌文件指向“波及在华零部件采购”,但一旦美国市场形成“合规样板”,全球车型同步的压力会传导到中国链路

这不是耸人听闻,是多国认证、平台共享的自然结果,节奏和力度,值得密切盯

对比历史,也能看出这次的“硬度”

马斯克要求两年剔除中国零件,特斯拉为7500美元补贴按下去中国化加速键-有驾

苹果把部分组装移到印度、越南,零部件并未全面剔除中国;

通用、福特主要调整电池组件以合规补贴,而特斯拉这次,是对“所有中国制造零件”的系统性动刀

这意味着变更的不只是零件清单,而是供应体系的“基本法”

市场端的连锁反应同样清晰

成本上升——价格策略受限——销量弹性收窄——盈利承压,这是教科书级的因果链

马斯克要求两年剔除中国零件,特斯拉为7500美元补贴按下去中国化加速键-有驾

当然,特斯拉也可能通过软硬件打包、订阅服务、软件利润来对冲压力,但这更像“补血”,不是“换心”

对于用户来说,最终看到的是价格、交付周期、可靠性三者的组合变化,体验的“细节抓手”会非常真实,比如冬天热管理启动速度、车机异常率、售后更换周期

从产业角度看

把供应链当成“表态工具”,效率一定受损

过去十年,全球汽车业的进步来自“全球最优拼图”,谁擅长电池做电池,谁擅长压铸做压铸,时区轮转、成本最优

马斯克要求两年剔除中国零件,特斯拉为7500美元补贴按下去中国化加速键-有驾

当政治逻辑高于商业逻辑,协同的正外部性就会消失,行业整体进入更碎片、更昂贵的状态

这不是情绪化判断,是大量跨国企业迁移案例的共同结论

也别忽略情绪层面的余波

很多供应商在一线会真实地感到困惑——昨天还被夸“效率世界一流”,今天就要从清单里被整段删除

信任的建立需要年头,破裂却是一纸通知

全球化最大的红利是互信下的长期合作,一旦平台化合作被迫拆分,重建的成本比任何一支零件都贵

马斯克要求两年剔除中国零件,特斯拉为7500美元补贴按下去中国化加速键-有驾

具体到接下来几天,节奏点已经摆出来了

市场在等特斯拉就实施细则给出补充说明,中国核心供应商是否回应、美国零部件协会如何评估替代周期、资本市场如何消化消息,都会在72小时内给出第一轮信号

这些信号不是终局,但能看清“难易度”的轮廓,看清谁在加仓、谁在抽身

也要承认,企业不是孤岛

特斯拉同时与美国政府在太空、通信等领域有合作,政治风险管理是硬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

马斯克要求两年剔除中国零件,特斯拉为7500美元补贴按下去中国化加速键-有驾

“砍链”既是一种风险对冲,也是一种姿态表达,代价和收益都摆在台面上

外界的讨论热闹,是因为这关乎的不只是特斯拉,而是整条价值链上的无数工人、工程师与中小企业

说到底

这场“去中国化”会不会成为产业链重构的起点,还是一场代价高昂的实验,答案需要时间

但有一点近乎确定:全球化积累的效率红利,不会靠“切割”延续,只能靠更透明的规则、更理性的竞争去续命

在风浪里

供应链不该被当成战壕,更应该是一座桥

谁能把桥修得更稳、更通畅,谁就能在下一轮周期里,走得更快也更远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