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死磕日本,一场不能输的尊严之战!
走在东京街头,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丰田、本田的老家,居然能看到中国比亚迪的身影。这不是偶然,而是一场精心布局了20年的“破冰行动”。
最新数据显示,比亚迪在日本的战绩看似不起眼——三年多仅售出7123台车,还不及国内海洋网一小时的订单量。但在日本这个电动车渗透率仅1.7%、本土品牌占据95%市场份额的“孤岛”上,每一辆比亚迪的售出,都是一次小小的奇迹。
为什么偏偏是日本?
要知道,日本汽车市场是零关税的,但几十年来,外国品牌在这里就是打不开局面。2024年,日本最畅销的进口车品牌奔驰,全年销量也才5.3万辆。这样的市场规模,似乎并不值得比亚迪如此大动干戈。
但如果你只看到销量,就太小看比亚迪的野心了。
比亚迪亚太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刘学亮透露,他们在日本的初期目标根本不是销量,而是搭建销售网络——“2025年底目标100家经销商,预计达成80家左右”。这是一种典型的“放长线钓大鱼”思维。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日本市场对比亚迪来说,是最好的“试金石”。如果能在日系车的大本营站稳脚跟,无疑将成为比亚迪全球市场最好的广告和背书:连日本用户都认可比亚迪了,其他市场又有何顾虑?
艰难的信任之战
在日本工程师韦兴看来,购买比亚迪的海豚车型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也确实是一场信任的冒险。买车前,他身边多数日本朋友根本没听过“BYD”,甚至有停车场管理员拒绝他停车,理由是“中国电车会不会燃烧”。
这种对中国品牌的偏见,正是比亚迪们要闯的第一关。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进入日本市场的方式,与在其他国家截然不同。他们没有采取低价策略,而是坚持价值导向——国内的元PLUS在日本起售价418万日元(约19.3万元),是国内价格的1.7倍,与丰田RAV4等本土主流燃油车价格持平。
真正的杀手锏
2025年日本移动出行展上,比亚迪亮出了真正的杀手锏——全球首发的RACCO,一款完全针对日本市场定制化开发的纯电K-car。
这个选择极具战略眼光。K-car作为日本汽车工业独特的品类,占据了整个市场全年新车销量近四成的份额。面对这款车,连铃木汽车社长铃木俊宏都公开表示:“我认为比亚迪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并特别补充道:“希望比亚迪不要打价格战,应该进行健康的竞争。”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很明显:眼睁睁望着来势汹汹的RACCO杀入日系品牌固守的腹地,压力巨大。
更深层的战略意义
比亚迪“死磕”日本,背后是中国车企出海思维的深刻变革。
早期的中国制造出海,靠的是价格优势;如今的比亚迪,展示的是一种全新的能力——尊重当地市场规律,针对性地开发产品,耐心地构建渠道,逐步地建立信任。
日本市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车企真正的全球化水平。在这里,“降维打击”的思维行不通,高配置在“信任门槛”前可能一文不值。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在日本的深耕已经初见成效:2025年1-9月销量2899台,同比增长超66%,9月单月销量首破800台,纯电乘用车销量已超越丰田。
未来的挑战
当然,前路依然漫长。日本消费者对本土品牌忠诚度极高,外国品牌难以动摇其地位。文化认知、品牌信赖度、售后服务体系,甚至是对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都是比亚迪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但比亚迪的坚持已经开始改变一些东西。从电动大巴在日市占率位居第一,到乘用车逐步打开局面,比亚迪正在证明:中国车企的出海,正在从单点突破走向多点开花。
真正的出海成功,从来不是短期销量的爆发,而是当普通日本家庭讨论买车时,能自然地将比亚迪与开了几十年的本土品牌放在一起比较。
这条路漫长且寂寞,但比亚迪的深耕已经让我们看到希望——当“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本土适配”,当“价格优势”升级为“价值认同”,中国车企的全球化之路,终将越走越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