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车圈最魔幻的事情,莫过于两根1500兆帕的钢,加一起等于3000兆帕。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的时候,太阳都一个趔趄。
这是什么?买车送初中物理老师是吧?买一辆车,附赠一整套颠覆牛顿经典力学世界观的超值体验?这已经不是造车了,这是在修仙。建议以后不要公布车身强度了,直接公布车主的境界,什么筑基期、金丹期、元婴期,一目了然。你的车3000兆帕,我的车已经渡劫飞升了,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这种事情的本质,就是把整个汽车行业,从一个工业领域,活生生掰弯成了一个大型的行为艺术现场。所有人都成了演员,在台上声嘶力竭地表演,拼的不是技术,是谁更“颠”,谁更能“整活”,谁更能不把消费者当正常人。
不装了,摊牌了。
你看,他们玩的第一招,叫“重新定义”。
什么“超强度钢”只是一个项目名称,跟“零添加酱油”的“零添加”只是个商标一样。这个逻辑非常典中典。照这么说,我管我的PPT叫“灭霸计划”,是不是我一打响指,这季度的KPI就直接灰飞烟灭了?我管一碗方便面叫“单兵作战口粮”,是不是吃了就能去前线开无双了?
这已经不是话术了,这是在对用户的智商进行一场极限压力测试。他们就赌你工作太忙,没空去查资料,没空去深究。他们赌的就是你一听“遥遥领先”四个字,就直接原地高潮,放弃了思考。这简直就是把消费者的脸按在地上摩擦!
说真的,我最近看我儿子的奥特曼卡片,发现上面的数值都比这些车企的宣传要严谨得多。
第二招,更狠,叫“信仰塑造”。
这套打法的核心,是反技术崇拜。你以为他们在宣传技术?错了,他们在解构技术。当一个品牌天天把“遥遥领先”挂在嘴边,把所有同行都打成“小卡拉米”的时候,它就已经不是一个工业产品了,它变成了一种信仰,一种图腾。
这时候,你跟它的信徒去谈什么碰撞测试,谈什么数据造假,是没用的。因为这不是科学问题,这是宗教问题。你质疑它的安全性,就等于在质疑信徒的眼光和智商,这比杀了他们还难受。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聊什么刹车失灵,他只会觉得你在嫉妒。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一出事儿,标准流程就来了:车主操作不当,外部势力抹黑,反正车是完美的,有问题的是这个肮脏的世界。三体人看了都得连夜把自己的舰队刷成绿色,生怕被误伤。
我作为一个开了十几年车,从诺基亚时代走过来的中年人,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以前我们买车,聊的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是三大件,是这个车皮不皮实,耐不耐用。现在呢?大家都在聊冰箱、彩电、大沙发,聊谁的屏幕能转,谁的语音助手会说唱,谁的老板更会讲段子。
整个市场已经不是在造车了,是在攒一个会移动的洗脚城。
写到这里,我必须承认我这个比喻有点恶毒,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特别贴切?所有的核心,都围绕着那些让你“爽”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但跟驾驶安全关系不大的东西上。大家都在用消费电子的逻辑,去冲击一个严肃的工业领域。
这就导致了最终的局面,一个我称之为“掀桌子式竞争”的黑暗森林。
当大家都开始玩“重新定义”和“信仰塑造”的时候,意味着传统的技术积累、安全冗余、品质控制,这些需要长年累月投入的笨功夫,正在被边缘化。因为你辛辛苦苦搞研发,搞了十年,不如人家老板上台说两个小时的单口相声。你老老实实标注钢材强度,不如人家直接1+1=2,简单粗暴,效果拔群。
这就叫坏了菜了。
当一个行业里,说实话的成了傻子,吹牛逼的成了神仙,那这个行业离完蛋也就不远了。
所以你才会看到,现在的价格战已经不是竞争了,是自爆。我不过了,你也别想活。最好的营销,就是直接把餐厅给炸了,让所有人都没得吃。要么一起成仙,要么集体成盒。
这种风气,真的在摧毁中国汽车工业的形象吗?
是,也不是。
说是,因为它确实让很多理性的、观望的消费者感到困惑和厌恶,觉得这个市场太浮躁,充满了谎言和泡沫。
说不是,是因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证明了市场的极度内卷和残酷。正是因为大家的技术和产品都趋同到了一个可怕的水平,才不得不在营销上玩出花来,甚至不惜祭出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七伤拳。
当所有人都开始发疯的时候,你以为你是清醒的?不,在这种环境里,没人是清醒的。
所以,别问我怎么选车,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当一个餐厅里的所有厨子都开始往菜里加泻药,比谁加的猛时,你最好的选择,可能就不是挑一道菜,而是直接润。
或者,干脆自己带个锅。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