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换了大厨,这个消息倒是不算新鲜,行业里偶尔会看到车企换操盘手的新闻,可我一直好奇,那种换人到底带来什么变化?直到我亲眼参加了三场比亚迪的新车发布会,才算是真切体会到:味道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这种变化,得从去年年底说起。记得一次和朋友去修车厂聊天,他正盯着一台比亚迪海豹:这车怎么突然感觉不一样了?技术感觉更贴地。我当时还笑:谁知道呢,换了大厨也许就会有新花样。这个厨子比喻挺贴切——买车不是吃饭,关键吃的是什么味道。比亚迪过去的发布会,像是工程师做菜;技术点点滴滴讲,光看着繁琐,腹中空空。
3月份,我几乎没停过,连续参加了方程豹、仰望U8L和海豹07DM-i三场会。会议室也好,线上也罢,最明显的感受——比亚迪不再只讲它是世界领先的超级电池或者这项技术是国产自主创新的巅峰。他们开始讲:你用得上吗?用上之后,能省点油、少烦恼、开得更安静,比以前的那套专业术语套餐明明白白多了。
有人觉得,这是在讲故事。是的,我也觉得。你不用再费劲去逐个解释那些复杂的助力系统和动力电池管理模组,反而把它们转成了用户能感受到的轻快省心安心。方程豹钛7一出现,讲的内容就变得我开一次就知道,动力澎湃不乱晃,续航比我想象的还要更稳。我记得那天我问了个问题:这些新技术具体怎么影响我平时用车?一位工程师摸摸头:就像你开车不用刻意关注变速箱,自动挡帮你搞定了。这让我觉得,技术的复杂被屏蔽,反倒变成了体验的一部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白纸上那张旧照片——一堆关于电池和电机参数的密密麻麻的术语,现在已经变成了车子更好开、更省油、骑着更舒服。懂技术当然有用,但如果一个车企能把它包装成实际用车的好处,那才真厉害。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比亚迪是不是暗暗试图用故事化宣传,来弥补之前学术感太重的短板?截个比方,假设以前的技术像是一本百科全书,满篇难懂;而变成老师用最简单的例子讲给你听,听得懂还愿意听。真要说换大厨带来的变化,大概就是——技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变得贴心有趣。他们是不是也意识到,消费者其实更关心我开车实际改善了什么,而不是技术参数高低?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以前不这么做呢?是不是因为研发惯了专业导向——你讲技术我讲技术,消费者听不懂,没得卖点?话说回来,技术越复杂,越难用讲故事的方式去表达。那比亚迪是觉得:这是转型还是反应市场需求呢?也许两者都不是,更多可能因为做得有感情,才能打动人。
这中间难免会出现认知转变的尴尬。毕竟,工程师的思维更像是准备一道复杂的菜,每个配方都讲得细腻。而产品经理则是考虑厨艺的调味,让菜色更有看头:所以他们换了厨子,用更简明、更接地气的调味料去做菜。这不禁让我想:是不是行业的整体风向,也在从技术竞赛转向用户体验?这一切,也得看做得好不好吃——我偶尔还是担心故事讲得太温情,技术没实用。
我,还在想有没有可能——比亚迪的这些变化会不会让他们逐渐摆脱技术炒作套路?毕竟,市场上不乏嘴上说得天花乱坠,但开起来不怎么样的例子。更别说,用故事,能不能真正让普通用户觉得:我买的车,真的是用得顺心用得实在?这也是我心里的一个小疑问。
这次参加发布会,我特别注意到一细节:海豹07DM-i的展示中,销售姐边说边指着车上的某个按键:这个叫BOM模式,意思是它能帮你在城市里节油。看着她小心翼翼地强调节油,我心想,她是真的理解其中的技术逻辑,还是只是背稿?但转念一想,如果是纯背稿,那不就糟糕透顶了。这个讲故事的手法,让我觉得——他们更愿意帮用户翻译,而不是只讲技术名词。
这也带个问题:技术本身没有变,变的是我们讲故事的方法吗?还是,产品背后的用心变了样子?我觉得,两者都在。比亚迪逐渐在用用户角度来挤触那些传统工程师思维的壁垒。你说,难道那种看似遥不可及的技术未来,真能成为普通人场景里的实在吗?我其实也不太清楚。
不管怎么说,这让我觉得,换了大厨不仅仅是个比喻,也代表一种行业的心态转变。从炫技术到讲体验,看似细微,却也可能是在埋头苦干的明白了什么才是对用户最重要的。会不会,未来的车子都在讲有趣的故事里变得更贴心?这也是我愿意继续观察的地方。
反正,我还是喜欢在车里感受到故事而非广告,那样买车不就更有温度一点?而这个温度,是不是比冷冰冰的技术参数更能打动人呢?还真让人期待,下一次比亚迪会不会带来一种新吃法。像我这个普通用户,最关心的,可能还是一辆车带给我的那份真实的感官体验。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