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这商业世界的剧本,比好莱坞编剧敢写多了。前一秒,丰田还稳稳当当地握着“固态电池”这张王炸,对着全球市场高喊“领先中国20年”,那感觉,就像是武林盟主已经预定了下一个十年的宝座。结果呢?后一秒,我们这边直接掀了桌子,国轩高科轻描淡写地来了句:“哦,那个续航1000公里的准固态电池,我们已经装车路测了,顺利的话,今年就交付。”
这一下,空气瞬间安静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打脸”了,这简直就是对着丰田那1.5万亿日元的研发投入,放了一首《欢乐颂》。你说丰田急不急?换我我也急,裤衩都得急湿了。这笔钱,可是日系车企赌上身家性命,想要在电动车时代扳回一局的最后筹码。
咱们得把时间往回倒一倒,看看丰田这出“年度大戏”是怎么唱的。在比亚迪这些中国电车已经把市场搅得天翻地覆的时候,丰田掌门人丰田章男的公开表态,那叫一个“头铁”。一会儿说中国电车不环保,一会儿又说不省钱,反正就是一副“你们都是歪门邪道,我燃油车才是正统”的姿态。但背地里呢?人家可一点没闲着,揣着1.5万亿日元,带着本田、马自达这些小兄弟,一头扎进了固态电池的研发里。
这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玩得贼溜。几年下来,成果斐然,手里攥着1300多件固态电池专利,全球第一,断层领先。日本媒体更是跟打了鸡血似的,连发80多篇报道,把固态电池吹成了“逆袭中国”的终极武器,就差把“天命所归”四个字刻在丰田总部门口了。去年,丰田和松下更是高调宣布,最早2027年,他们就能把全固态电池装上车。
那个自信,那个骄傲,仿佛在说:“你们先跑,让你们400米,等我换上新装备,终点线见。”
可谁能想到,咱们中国企业根本就没在常规跑道上跟他们玩。当中科院团队宣布攻克固态电池的“卡脖子”难关,性能直接飙升50%时,大家还觉得这是实验室里的好消息。可国轩高科直接把这份“好消息”变成了路上的实景,这就有点不讲武德了。比丰田计划的时间,整整早了2年。
就这两年,在瞬息万变的新能源市场,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简直就是隔着一个时代。这感觉就像你辛辛苦苦练了屠龙技,准备大杀四方,结果出门一看,嘿,大家早就开上宇宙飞船了,龙?那是什么古董玩意儿。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丰田手里的可是“全固态”电池,国轩高科搞的是“准固态”,这不一样。话是这么说没错,技术路线是有差异。但消费者懂这些吗?或者说,他们在乎吗?用户关心的是,我的车能不能充一次电,从北京开到上海,还不用担惊受怕。当续航1000公里这个数字实实在在地摆在面前时,什么“全固态”、“准固态”的区别,在市场宣传面前,都会变得苍白无力。
更要命的是,固态电池商业化最大的拦路虎——成本,恰恰是我们最擅长攻克的领域。现在固态电池的生产成本是锂电池的4倍,装上车,妥妥的百万豪车。但别忘了,中国几乎掌握了全球锂电池90%的供应链,从矿产到精炼,再到零部件。我们拥有一种近乎恐怖的能力,能把任何高科技玩意儿,迅速“白菜化”。这种能力,丰田有吗?
看看咱们的市场数据吧。比亚迪一年卖了302万辆新能源车,丰田的纯电车型呢?区区2.4万辆。这个差距,已经不是一个固态电池就能抹平的了。尤其是在东南亚这种曾经被日系车统治的市场,比如泰国,中国电车的市场份额已经从几乎为零,飙升到了70%。这已经不是弯道超车了,这是直接换了赛道,把别人远远甩在身后。
丰田那1300多项专利,构筑起了一道看似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但历史告诉我们,最坚固的防线,往往不是被正面攻破的,而是被直接绕过去的。当对手已经用一种成本更可控、迭代速度更快的方式实现了相似的用户体验,你那座完美的“技术城堡”,可能就成了一个华丽而孤独的纪念碑。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