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网络购物越来越方便的时代,只需动动手指,心仪的商品很快就能送到家门口,但难免也会遇上点小麻烦。杭州的李先生最近因为网购电动车,折腾得不轻,两次买车都遇到电池容量和续航里程严重不符的事儿,这究竟是咋回事呢?今天咱就聊聊这让他头疼不已的遭遇。
前不久,李先生打算买辆电动车用来上下班,经过在某个电商平台一番挑选后,订了一辆某知名品牌的电动车。那会儿,商品介绍里清清楚楚写着,这车的电池容量是20AH,续航还能轻轻松松跑到60公里。李先生满心期待,盼着爱车早点送到手里,觉得出门再也不用担心了。
等到车子真的送到手里,李先生才发现事儿没那么简单。他照常放掉原来电池里的剩余电,准备充电,没想到居然只能充进去0.42度电。懂点电动车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样换算下来,电池的实际容量大概只有10AH左右,和宣传的20AH差了整整一半!更让他郁闷的是,充满电以后,这辆车根本跑不到宣传的60公里,实际续航才差不多30公里,根本不靠谱。一下子,李先生感觉自己被狠狠“忽悠”了,原本满满的期待很快就碎成了泡影,小郁闷得不得了,无奈之下只得申请退货。
原本以为这次倒霉事就这样结束了,可谁知道,李先生的烦心事还没完。退货搞定后,他心想着换个品牌再试试,说不定上次纯属碰巧不好。于是,他又在那个淘平台上一家叫“松爵电动车旗舰店”的店铺,花了大概1600多块钱买了一辆电动车。这次卖家宣传,这款车的电池容量高达40AH,续航距离还能跑到120公里,听起来挺靠谱的。
李先生想着这次倒是会靠谱点吧,但事实又让他失望了。收到车以后,他像上次一样,放完电准备充电,可这次只充进了0.98度电,按这个数算,电池的实际容量远远比不上宣传的40AH。在骑车试试时,续航也就在60公里左右,和宣传的120公里差了个大半。两次碰到这种情况,李先生心里真是憋得难受啊,这电动车的电池容量和续航性能,怎么和标榜的差距这么大?无奈之下,李先生决定向华商报大风新闻反映,希望能得到一个说法。
面对李先生的疑问,松爵电动车的客服给出了说明。客服说,新车的电池都是全新的,里面的电量其实也是虚电,李先生可以先开一段时间再进行充电。还特别强调,网页上写的纯电续航,是在比如一名50公斤的骑手、气温25摄氏度、平坦无风路面、胎压充足,速度大约25码的情况下,经过实测得出来的一个理论续航距离。意思就是说,日常用车时可能达不到这个数据,主要不是电池虚标,只是这个纯电续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最佳结果。
8 月 27 日,华商报大风新闻的记者联系了那家店铺的客服,客服依然坚持李先生反映的问题不成立,没有电池虚标的情况。还说品牌有售后保障,一旦核实电池有问题,可以在3个月内换新,1年内享受质保。对于李先生提出的疑问,他们已经给他换了电池,但李先生并不信服,觉得这根本没解决问题,电池实际容量明显和宣传不符,事儿就是这么明显。
李先生的遭遇在网上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有位网友就说:“现在不少商家都玩这种文字游戏,打着理论值的幌子,其实就是在误导买家。” 还有网友抱怨:“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买电动车的时候说能跑多远多远,结果拿到手后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感觉消费者太被动了。” 也有网友建议李先生:“遇到这种情况得找专业机构检测,有了证据,商家还怎么赖账?”
对于这件事,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兼著名公益律师赵良善表示,电池作为电动车的重要核心零件,其容量可是关键中的关键。要是商家宣传的电池容量跟实际不符,那就属于虚假宣传了。
《广告法》明确指出,广告中不能出现虚假的内容或者令人误解的表述,避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要求经营者在提供商品信息时必须真实、全面,不能做虚假宣传;《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强调广告主要对广告的真实性负责,平台方面也有责任对违法广告采取措施;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家的虚假商业宣传行为也有限制,一旦确认虚假宣传,相关商家就要接受行政处罚。
现在关于电池容量的问题,李先生和商家各坚持己见,僵持不下。赵良善律师建议,两边可以一块儿请第三方鉴定机构来查个究竟,用科学的检测结果来说事儿。如果鉴定后发现宣传的电池容量和实际容量差别很大,那商家就算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属于欺骗行为。
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55 条的说法,如果经营者搞了欺诈,那消费者可以要求多赔偿,赔偿金额是他购买商品价格的三倍;要是三倍赔偿少于五百元,就算五百元也行。就是说,李先生完全有权要求商家履行“退一赔三”的责任。
赵良善律师还提供了些维权的小建议,遇到类似情况时,大家得第一时间把问题反映给平台,毕竟平台有责任按照规矩来处理这事;还可以向本地的消费者协会或者市场监管局投诉,让他们帮忙协调处理;要是问题还是没法解决,就可以把商家和平台一块告到法院,用法律的途径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这次事情里,李先生遇到的情况可不是个例,电动车电池容量和续航里程虚标的问题在行业里挺常见的。这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作。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监管,规范商家的宣传行为,同时也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买电动车啥的,得多留个心眼,仔细分辨商家的宣传是真是假,一旦发现问题,赶紧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让那些不良商家的套路得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