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清晨,总带着点水汽氤氲的诗意,薄雾缠绕着老城的角角落落。一位老师傅推开吱呀作响的铁门,熟练地掀开一块油腻的防雨布,那动作,像是进行一场坚持了几十年的仪式。
布下,是一辆“木兰”踏板,车身上净是岁月划过的痕迹,锈迹像是勋章。可老师傅一脚踩下启动杆,发动机竟毫不迟疑地被点燃,那“突突突”的声响,不大,却执拗,一下就把人拉回了那个什么都凭票供应的年代。
他咧嘴一笑,带着山东人特有的那种实在的自豪:“咱厂自个儿造的,快三十年了,你看,还能跑!”这话不掺假,背后是一个品牌和一代人的相互成全,那个品牌叫“轻骑”。
对很多山东人,尤其是我父辈那代人来说,“轻骑”这两个字的分量,远比一个代步工具要重得多。八九十年代,谁家门口要是停着一辆崭新的“轻骑铃木”,那这家人的腰杆子都能比邻居挺得直一些,是整个村里最靓的仔。
可如今呢?你再跟年轻人聊起“轻-骑”,他们多半会挠挠头:“哦,好像是我爸年轻时候骑的那个摩托车牌子?”一句轻飘飘的“那个牌子”,几乎就要把一个时代的轰鸣给带过了,但轻骑的故事,哪有这么简单。
谁家没个铃木王
轻骑的骨子里,就带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一穷二白,工业底子比纸还薄。1956年,济南一家给部队修东西的机械厂,愣是凭着一股“别人能行我们也能行”的傻气,捣鼓出了中国第一辆民用摩托车——15型轻便摩托。
那车,现在看来土得掉渣,但意义非凡。它让普通人第一次摸到了属于自己的“铁马”,在此之前,摩托车这玩意儿基本就是洋大人的专属。这辆山东小摩托用行动宣告:这事儿,咱们自己也能干!到了1964年,“轻骑”这个商标正式注册,一个传奇就此开篇。
如果说早期的轻骑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那改革开放后的轻骑,则完美回应了人民“好不好”的期盼。八十年代,生活好了,年轻人的婚事讲究“四大件”,摩托车赫然在列,风头甚至盖过了电视机。
可那时候的摩托,清一色是得岔开腿骑的跨骑车,姑娘们穿着裙子,别提多别扭了。济南轻骑的嗅觉那叫一个灵敏,他们看到这个缺口,1985年果断引进了日本技术,一番消化吸收再创造,推出了中国第一款踏板摩托——木兰50。
这一下可不得了,木兰车造型秀气,操作简单,姑娘们穿着喇叭裤或是连衣裙,也能优雅地穿行在街头巷尾。“木兰出行”的广告,配上时髦的女郎,成了多少人的梦中情车。在南方一些富裕地区,它甚至成了姑娘出嫁时一份拿得出手的嫁妆。
而真正把轻骑送上“神坛”的,是跟日本铃木的那次握手。1992年,轻骑铃木合资公司成立,引进了技术成熟的GS系列,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铃木王”。这车简直就是个BUG,动力猛、油耗低,关键是皮实耐造到离谱。
当时的摩托圈里流传着一句话:“好车就俩,北轻骑,南豪爵。”那台铃木王,跑得快,修得少,还能省油没毛病,简直是完美座驾的代名词。
步子大了扯着自己
第二年,济南轻骑在A股敲钟,成了全国摩托车行业的第一股。到了1997年,年销量干到了惊人的168万辆,连续三年霸占全国销冠的宝座。在山东、河南、河北这些北方大平原上,你随便走进一个县城,耳朵里准能灌满轻骑摩托特有的轰鸣声。
那声音,就是九十年代的背景乐,也让“山东制造”这四个字,第一次如此响亮地回荡在全国。然而,就像所有来得太快的成功故事一样,危机往往就埋伏在最风光的时候。
轻骑的崛起太顺了,顺到让企业高层觉得,自己干啥都能成。从1995年开始,他们疯了一样地搞“集团化”和“多元化”。战线拉得能从济南排到海南,汽车、医药、农业、电子……但凡当时看着能挣钱的行当,他们都想进去掺和一脚。
“先做大,再做强”的口号喊得山响,可盘子铺得太大,资金链就跟不上了。这种几乎失控的扩张,把一个好端端的制造业巨头,硬生生拖垮了。1998年之后,轻骑集团的财务状况急转直下,甚至要不断从上市的摩托车公司抽血,去填补那些不着边际的投资窟窿。
当年的《人民日报》评论说:“轻骑迷失在了自己制造的扩张迷雾里。”这话真是一针见血。比缺钱更可怕的,是人心的涣散。整个公司从上到下,层级臃肿,权责不清,大家的心思,早就不在螺丝和齿轮上了,而是琢磨着哪个项目能更快地圈钱讲故事。
江湖再见进了大院
当轻骑还沉浸在“行业老大哥”的旧梦里时,外面的世界早就变天了。广东、重庆的摩托车厂,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它们更灵活,成本控制得更好,设计也更懂年轻人想要什么。
这些后起之秀,在国内疯狂铺设销售网络,在海外玩命地开拓市场,而轻骑呢?反应慢了不止半拍。曾经的辉煌,连十年都没撑住就开始褪色。进入21世纪,利润直接腰斩,曾经的市场份额,被豪爵、宗申、力帆这些对手一点点地啃食干净。
有人后来感慨说,轻骑不是被谁打败的,它是没跟上趟,被时代给撂下了。2006年,轻骑也想过自救,跟法国标致摩托搞了个合资公司,想冲击一下中高端市场。可惜,当时国内的消费水平还没到那一步,花大价钱买个摩托?大多数人还是觉得不划算。这次合作,雷声大雨点小,没能挽回败局。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一年之后。2007年,济南轻骑正式并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也就是南方工业集团,从一个地方国企,变成了央企大家庭的一份子。这次“收编”,意味着轻骑的身份彻底变了,它告别了刀光剑影的市场江湖,进入了四平八稳的体制大院。
有人说,是这次收编救了轻骑一命,让它没在后来的市场洗牌中彻底灰飞烟灭。这话有道理。成了央企的一员,资金、政策、供应链都有了保障,生产秩序慢慢恢复了。后来几年,当一大批民营摩托车厂倒闭时,轻骑至少还安稳地活着。
笔者以为
在央企的羽翼下,轻骑手里最值钱的牌,还是那个跟铃木合资的轻骑铃木。这家公司从1994年成立至今,生命力依然旺盛。山东的工厂里,自动化焊接机器人、精益生产线一样不缺,现代化程度很高。
经典的GS125、踏板神车UY125,这些车型依然在更新换代,在真正的摩托佬圈子里,“买摩托看铃木,铃木看轻骑”的说法,虽然夸张,但也说明了它在核心用户心中的地位。那股子踏踏实实做产品的工匠精神,轻骑没丢。
但尴尬的是,它的市场存在感,确实大不如前了。你看现在的摩托车销量榜,前十名里早就没了轻骑的影子。新一代的年轻人,聊的是春风、无极、赛科龙,是各种大排量的玩乐车型。
在网上,“轻骑”这两个字,更多是跟“怀旧”“情怀”绑在一起。它就像一位手艺精湛的老工匠,活儿是真漂亮,但就是不怎么会玩直播、拍短视频来吆喝自己。当对手们都在搞社群、联名IP、营造骑行文化的时候,轻骑的话语体系,似乎还停留在“皮实耐用”的工业时代。
它太稳重,太朴实,也因此显得不那么“潮”了。如今的轻骑,作为兵器装备集团的二级子公司,它的首要任务或许已不是在市场上拼个你死我活,而是在集团的整体战略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当年,济南轻骑工厂的汽笛声一响,半个城都能听见,那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旋律。今天的轻骑,早已不复当年的荣光,但它还在,那份造车的底子还在。在每一个曾经骑着“木兰”、驾着“铃木王”呼啸而过的人心里,那“突突突”的马达声,就是奋斗的见证,是那个年代给普通人的体面。
与其说轻骑是一段尘封的回忆,不如说它本身就是中国工业精神的一部分,是一代山东人硬骨头的缩影。这个老兵,仍在路上,只是不再高声呐喊。
全部评论 (0)